提示:一块木板、一个葫芦, 经过一支“铁笔”的烫烙,铁画银钩三两下,凶猛的老虎、秀美静好的农家小院等一幅幅传神图画便跃然“纸”上。这就是烙画,也称“火针刺绣”,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绘画方式。传统的烙画完成后,呈现的是棕色,黄骅市黄骅镇后街村34岁的中学美术教师王坤,别出心裁,给传统烙画进行绘色,让单一的烙画变得更加绚烂多彩。
儿时结缘,因热爱而坚守
见到王坤时,他正在工作室里一手调试烙笔温度,一手仔细地在木板上描绘。工作桌上整齐地摆放着变温器、烙笔以及各种粗细的“笔头”等烙画工具。
他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烙画,有活灵活现的鸟兽,意境深远的山水,虚无缥缈的云雾……或烙在木板上,或烙在葫芦上,难以想象这些层次分明、惟妙惟肖的画作,都是用烙笔完成的。
王坤是黄骅市第四中学的一名美术教师,受父亲影响,从小就喜欢画画。父亲除了在纸上画画,还有一手用电烙铁烙画的绝活儿。那时,王坤看见父亲能够在木头上烫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就觉得既新奇又好玩。
父亲正式教授王坤烙画技艺是在他上了高中后。父亲烙画时,他就坐在一旁观看学习。烙画看似简单,用烙笔画出同毛笔作画一样的神韵来实属不易,需要一定的绘画基础。王坤自小学习绘画,熟练掌握了烙画技巧后,开始独立烙画。
“我第一个烙画作品是在葫芦上绘制一只老虎,花了一上午时间才完成。”王坤说,那一刻,他非常有成就感。
从那以后,王坤对烙画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有时间,就拿起烙笔创作,一点点勾勒出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内心特别满足。
研究创新,为传统烙画上色
王坤大学考取的是河北师范大学的油画专业。“烙画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必须下功夫从打基础做起。”王坤说,学习油画专业,也是为烙画创作提供专业性的技术支持。
王坤的烙画大多是在木板上完成的,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在大葫芦上烙画。葫芦烙画和木板烙画相比,无论是在构图还是用笔力度方面,难度都会更大一些。“烙画时,烙笔的温度非常重要,手法和力度也要随着构图的不同而有相应的变化。”王坤说,温度过高或过低,手法过重或过轻,都会影响整体的烙画图案,因此一定要“因地制宜”进行相应调控,才能绘制出一幅幅精彩的烙画作品。
传统的烙画作品经过烙笔烫制后,都会呈现棕色。王坤结合自己的油画专业,进行二次加工上色,让单一的传统烙画颜色变得更加绚烂多彩。
王坤的烙画作品多为山水、花草、动物等,其中很多风景烙画都是取材于乡村生活。如作品《家园》,就是以一个农家小院为背景。院子里,两只温顺的白色山羊,一只黑色的小狗在一旁嬉戏玩耍,金色的谷仓旁,几只公鸡正在悠然自得地觅食……明快的颜色晕染,细致的线条勾勒,让原本传统的烙画在多种颜色的点缀下,多了一些活力与生机。
“给烙画上色,其实我还处于一个摸索的阶段,但是能够为传统烙画注入一些新活力,我觉得挺好。”王坤说,希望自己经过不断研究,能够创作出更多的彩色烙画,让人们看见烙画的另一番别样美。
办兴趣班,传承烙画技艺
王坤烙画非常用心,每烙一幅作品,都要设计、构图,反复酝酿构思。“意在笔先,落笔成型”,直到脑子里形成清晰的画面和意境,才拿起烙具精细熨烙、修整。尤其是动物头像画,面部的明暗、虚实等,线条的粗细、曲直,细腻入微,一丝不苟。上色后的烙画作品,很多时候会被人误以为是一幅油画作品。
王坤说,每完成一幅作品,少则七八天,多则两三个月,一幅画往往要画上成千上万笔。寒来暑往,他拿着热烙铁,一笔一画地“画”。他说,干这一行,就得耐住性子一点点来,但凡心里浮躁了,肯定做不出好的烙画作品。
凭借着专注与创新,王坤的烙画成为了朋友圈里争相抢要的作品。很多时候,他刚烙制出来一幅新作品,就会被朋友在第一时间预定下来拿回了家。王坤对此也乐在其中,“我做烙画,本来也不是为了盈利,能够做出让大家喜爱的烙画作品,我就很满足了。”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如今,王坤在教授学生美术知识的同时,也会教给他们很多烙画相关的基础知识。他专门成立了一个烙画兴趣班,利用课余时间,免费教学生如何制作烙画。
很多朋友也慕名来学习,每次王坤制作烙画时,都会耐心地教给他们烙画知识,告诉他们如何掌握烙笔的温度与力度。他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烙画,喜欢上烙画,从而将烙画这一传统技艺更好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