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那年,宋树森第一次出海捕鱼,之后在船上一待就是15年。从此,那艘小小的木制渔船就成了他的家,更是一家人衣食无忧的保障。如今,即便早已不再出海,可这份感情从未消减。
黄骅市南排河镇后范家堡村,51岁的宋树森出生在渔民家庭。在宋树森心里,小小的木制渔船不但是一家人衣食无忧的保障,更承载着他对大海的记忆和情感。
如今,岁月更迭,木质渔船逐渐被现代船只替代,宋树森也早就不再出海,可他对渔船的感情从未消减。10多年前,他改行修起了摩托车,特意在铺子里隔出一间五六平方米的工作室,以传统工艺,制作木质渔船模型。宋树森说,他想借这份老手艺,为木质渔船留下一段记忆。
童年的小渔船
在宋树森的童年记忆里,每一个快乐的片段中,都有一艘停泊在海岸边的老渔船。如今,几十年过去,无论身处何地,只要一看见渔船,他都能感受到家乡的亲切感,勾起小时候的种种回忆。
宋树森17岁出海捕鱼,负责开船,在船上一待就是15年。“那时没别的念头,就是稀罕船,恨不得抱着船舵睡觉。”宋树森回忆道。
那时,村里有个造船厂,专门生产大型木质渔船。每次从海上回来,宋树森就跑过去瞧师傅们干活,一瞅就是小半天,有时饭都忘了吃。
没多久,宋树森把造船的工艺、程序学了个差不多,便萌生动手制作船模的想法。
虽然只是模型,可宋树森一点也不将就,就连用料也完全遵循打造真船的标准。那些日子,宋树森四处淘换适合的木材,没事儿就到木匠铺的废料堆守着,人家不用的废弃边角料,只要找到合适的,他就宝贝似地捡回来。
每次出海回来,宋树森就钻到屋里做船模,前后大概用了半年,长约1米的船模终于完成了。“别提有多开心了,我盯着船模看,都能笑出声来。”也正是从这个船模开始,宋树森踏上了手工制作船模技艺的传承之路。
修理部里的留恋
吱吱吱,吱吱吱……打磨木料的声音从房里传出来,把环境衬托得更加安静。
这是宋树森的船模工作室。
说是工作室,其实就一间五六平方米的简易小房。
2002年,为了生计,宋树森改行修起了摩托车。他把修理部隔出一部分作为工作室,工作台是用两张木板搭成的,单人床上堆着被褥,他每天都在这待十几个小时,没活儿的时候就造船模。
制作船模很繁琐,一个长1米左右的船模,少说也要一个多月才能完工。“一个船模大概有300多个零件,每个零件都要精雕细琢,就是为了能还原木质渔船的模样。”宋树森说。
慢工出细活。光滑的船身、精致的船帆,船舵、船桨、绞锚机都能转动,一个个传统木质渔船模型,活灵活现,和真船无异。
宋树森说,他喜欢制作这些越来越少的木质渔船,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让更多人看见、了解和喜爱曾经的木质渔船。
小船模扬帆起航
宋树森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人找他定制船模。“大部分人来自青岛、秦皇岛等临海城市,他们对船模十分热爱,尤其喜欢老型渔船。”宋树森说。
2017年,宋树森受邀参加第五届中捷友谊农场对外合作推介会暨驻华大使交往年会。在年会现场,宋树森制作的船模得到大家一致好评。很多人在活动结束后,向宋树森订购船模。“这是我最骄傲的一件事——船模走出国门,受到外国人的喜爱,也把咱们的船文化传到了世界各地。”宋树森笑着说。
在宋树森的影响下,大儿子宋振波对制作船模也情有独钟。他总利用业余时间,在家研究船模。看着大儿子日益精湛的手艺,宋树森打心眼里感到欣慰:“看到老祖宗传下来的造船手艺一代代延续下去,我心里说不出的踏实、高兴。”
除了教大儿子制作船模技艺,附近村民有喜欢的,宋树森也会毫不吝啬地义务传授。他从不以“老师”自居,而是认为手艺人就应该肩负起传承的重任:“每一个船模都是独一无二的,能够让更多人学习到传统手艺,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时光匆匆流逝,漂泊海上的一叶扁舟已渐渐驶离人们的视野,停靠在岁月的彼岸。但值得庆幸的是,宋树森通过制作船模的方式,将这份记忆留存了下来。他将对传统技艺的热爱与坚守,雕刻在了一个个船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