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谢清洁一家周末聚餐的日子。祖孙四代十多口,饭后,各自碗碟里残渣剩饭几乎没有,就连7岁的曾孙女也是如此。
谢清洁家的保姆金凤霞,对这家人的吃饭“特点”早就习以为常,还总在人前夸奖她家不浪费粮食,“谢大妈家的碗好洗”。
然而金凤霞去年刚来的时候,对谢清洁却着实有一些“误解”。
上班头一天,谢清洁就交给金凤霞几件衣服,请她帮忙缝补。“全是三四十年前的旧衣服,松紧带都老化了,偏要补补接着穿。”金凤霞想不明白,“也不是啥好衣服,都不知道补了多少回了,买件新的不行吗?”
第二天,她陪着谢清洁去买菜,离老远,售货员就热情地打招呼:“谢大姨,有特价菜!”金凤霞走近一看,都是些不太新鲜的菜,她转身想走,谢清洁却留了下来。
“好豆角4元钱一公斤,她都嫌贵,偏要买特价菜。老两口都有退休金,儿女生活条件也不差,她为啥还这么‘抠’呢?”金凤霞嘴上没说啥,心里却嘀咕起来:自己进城当保姆,咋遇见这么一个“会过日子”的雇主?
不久,谢清洁收到了原工作单位——沧州供电公司发来的邀请,希望她讲讲自己的人生经历,这让金凤霞更困惑:“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太太有啥好讲的?”
陪着谢清洁来到会场,金凤霞看到在场所有人都起立鼓掌。
谢清洁在台上作报告,怀着好奇之心的金凤霞则在一旁用手机搜索了“谢清洁”3个字。
全国“雷锋奖”、“沧州好人”典型代表、荣登“中国好人榜”、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这一搜可不得了,金凤霞怎么也没想到,这个“抠门”老太太背后的故事竟然这么多,她越看越觉得佩服——
1963年谢清洁参加工作后,每月都从工资里省出一部分钱,帮助有困难的人:1976年唐山大地震,她寄去150元钱和100斤粮票;1979年四川水灾,她和丈夫捐出3个月的工资;2008年南方雪灾,她捐款2000元;汶川大地震,她缴纳特殊党费、捐款5000余元……后来儿女相继成家,家庭负担减轻了不少,她却越发省吃俭用,每月仅留1000多元基本生活费,剩下的工资和所获荣誉奖金尽数捐出。50多年里,只要听到助学、扶贫的消息,她几乎一次不落,共计捐款97万多元。
去年,谢清洁因病生活难以自理,加上子女们工作繁忙,才不得已答应家人请了保姆,这几乎是她一辈子最奢侈的一件事。
一年来,金凤霞彻底被谢清洁打动了:“和新闻上说的一样,除了我的工资和她的基本生活费,其余收入全都捐了出去,月月如此”。
金凤霞终于知道谢大妈为啥这么“抠”了:“她跟我说,自己出生在旧社会,从小就知道生活不易,这么多年来已经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同样成为习惯的还有帮助别人,作为一个老党员,就想尽自己的能力给困难群众搭把手儿,说句暖心话。而她捐出的每一分、每一角,实实在在都是从自己身上‘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