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老师,我们是北京市丰台区太子峪街道办事处的,最近正在筹备非遗文化进社区活动,想邀请您带着非遗文创‘京梳子’参与其中……”一番沟通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京梳子制作技艺”第九代传承人董良放下电话,满满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从一个做梳子的小匠人,到如今带着这门技艺闯京城,借用小品里的一句台词,叫‘我骄傲!’”董良笑着说。
今年39岁的董良从小喜欢美术,大学选择了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后,他放弃北京一家广告公司主管的职务,回乡创业,开办了一家精品木艺厂,主打精品木梳和梳妆盒。
董良说,他的创业,随着国家“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的提出得到了升华。“‘京梳子’品牌是我2017年注册的,可‘京梳子’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郑和下西洋的时候,那时南洋地区的珍贵木材都是经京杭大运河运往北京,其间在青县流河镇这个驿站完成加工,可以说,‘京梳子’是大运河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我希望把它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让人们从中体验到古沧州和大运河的文化气息。”
从那时起,董良把重心转移到“京梳子”制作技艺的创新与传承上。2018年,他被河北美术学院聘为特聘教授,为文创专业的学生们讲授《中国传统美术在当代文创产品中的应用》课程。开班第一课,他告诉学生:“吸收每个朝代最经典的玉器、青铜器、瓷器、钱币造型和元素,设计成各式各样的梳子,让沉睡在博物馆中的物件活起来,走入寻常百姓家,这就是文创。”
秉持着这一理念,董良和他的团队去年参加北京国际设计周,以一把“母恩”木梳一举夺冠,董良还受邀为故宫博物院设计梳子。他设计开发的母恩、太极、大漆、大运河等题材的多款精美木梳受到消费者欢迎。去年,北京昌平区中医药代表赴捷克友城卡洛维瓦理州举办的中医文化周活动,送给外宾的礼物,正是董良设计的“京梳子”。
前不久,董良被北京市文化艺术资源研究院聘请为研究员,并签约北京市红桥市场非遗大师讲堂,在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九小学、中国烟草工会等地,开展“京梳子”榫卯之美传统文化体验课。现在,董良又有了一个新的梦想。“我计划在青县大运河沿岸建一个‘京梳子’大运河文化产业园,包括大运河文化展览馆、大运河非遗生产场馆、大运河‘当代鲁班’非遗学院、大运河非遗文化街等板块。我想,有国家政策和咱们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这个梦想一定能够成真。”董良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