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5日
第07版:07

九旬老兵自家院里升国旗

杨静然 张国君 刁连星 梁兰新

在吴桥县安陵镇大寨子村,要找到刘国良的家很容易——那幢飘扬着五星红旗的老宅就是。

这些年,每逢建党节、国庆节、春节等重大节日举行升国旗仪式,都是92岁高龄的刘国良雷打不动的功课。他出生在旧社会,战火纷飞的年代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在他看来,没有什么能比五星红旗更令他珍视的了。

六年升国旗 表达爱国情

冬日的暖阳不疾不徐打下来,把刘国良的家包裹在一片静谧中,院落里簇拥绽放的菊花显得格外灿烂夺目。黄的、紫的、粉的,开得悠然而倔强,陪伴她们的是一旁依然挺立的夹竹桃。西侧低矮的房檐下,整整齐齐摆放着20来个葫芦,上面写着“不忘”“初心”“全面”“小康”“幸福”等词语。

“别看俺爹岁数大了,可挺有生活情趣,这些花是他老人家种植养护的,葫芦上的字也是他一笔一笔写上去的。”刘国良的儿子刘风春说。

比花朵更吸引人的,是院北侧的旗杆。约15米高的旗杆嵌在水泥墩子里,系着尼龙绳,挂在顶端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现在我们能过上好日子,都是党和国家给的。”老人的爱国情怀几十年如一日。

6年前,为了完成刘国良举行升旗仪式的心愿,儿子竖起了这根旗杆。从那时起,每年的建党节、国庆节、春节等重大节日,他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后来,知道的人多了,村干部和一些村民也加入进来。

升旗仪式在刘国良家,就像过节一样隆重、喜庆。每次升旗前,他都要拿出两三天时间做准备,买红纸、写对联、擦旗杆、唱国歌、打敬礼,练上一遍又一遍。“我老了,这可能是能表达我对祖国感情的唯一方式了。”

刘国良是一位老兵,经历过那段烽火岁月,对他来说,国旗比生命更重要。

从军八年 身经百战

老人的抽屉里,保存着当年的立功战书和多枚勋章,它们记录了老人8年的部队生涯。

1929年,刘国良出生在大寨子村,7岁时仅上了半年学就被迫辍学了;18岁,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渤海一分区机炮连队。随后,他跟随部队不断南下,参加潍坊战役、济南战役、蚌埠阻击战等战斗,还在部队中学会了文化知识。

1947年6月,为适应晋察冀战局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集中华北地区几支主要部队发起青沧战役。12日夜,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第3纵、第4纵对唐官屯至青县以及沧县城外围据点的国民党发起攻击。刘国良所在部队是重机枪连,负责掩护战士们向前推进。他说,在发起总攻时,为保护连队顺利进攻,重机枪的扫射没有一刻停歇,战斗打得十分激烈。

“那天,下着大雨,战士们在雨中作战,枪身的散热片全部烧红都变成了哑炮,连长王炳章命令我到附近百姓家找点油和杂色布条来。我带上枪飞快地跑去找油,串了几户人家找到了两半瓶梳头油和布条。穿过街巷,在不断的飞炸浓烟滚滚中,快速地返回阵地,将油布条交给了连长。这时,重机枪又像火龙般脆声恢复了。”刘国良说。

他说,当天作战中,他所在的机炮连队发挥了重要作用,暴露在城墙上的炮楼、碉堡基本上被摧毁。在炮火掩护下,战士们快速登跃上梯子,越过城墙,冲入沧州城内。“战斗打完,天也放晴了!解放了的沧州城迎来了第一个朝霞满天的早晨。”

爱国情怀 刻入脑海

从潍坊、济南到蚌埠、上海,战士们一路南下,越打士气越高涨,终于迎来了胜利的那一天。

1949年10月1日,身在上海的刘国良早早起床,穿上了新军装,和战友们坐在驻地广场上等待开国大典之声。此时,他接到任务,要迅速到达上海市中心的国际饭店。随后,一辆绿色卡车驶来,待他和其他战友上车后,连长用大蓬布将大家盖在车厢内。

“任务很神秘,大家都没有多想。到达目的地后,我按照命令来到饭店顶楼,架上重机枪,安上高射架,装上瞄准器,将弹袋顶上枪膛。这时,连长才告诉我们要高度警惕,随时打击来捣乱开国大典的敌机。刚到8点多,真的有一架敌机在空中盘旋,我们马上发射子弹提示对方离开。”刘国良回忆道。

1954年,在立功多次后,刘国良光荣退伍。

70多年过去了,这段红色记忆从未在他的脑海中消失,刘国良拿起笔,将一段段壮烈的英雄往事与一生的理想信念写成诗歌和文章,挂在墙上,写在对联上、葫芦上,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采访结束,老人再三要求演练一遍升旗仪式。伴随着雄伟的国歌声,五星红旗缓缓升起,刘国良望向空中,庄严地打了一个敬礼……

2020-11-25 杨静然 张国君 刁连星 梁兰新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311.html 1 九旬老兵自家院里升国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