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朱林林 孙汝霞 记者刘杰)近日,在东光县小圈村板蓝根种植田,农用机械机声轰鸣,在田间往来穿梭、加紧耕作。工人们手脚麻利地捡拾着刚刚出土的板蓝根,一袋袋板蓝根被收集在一起。
种植大户王洪星,三年前承包了大运河沿线千余亩的土地,全部种上了杨树。随着杨树长大,树下已不再适合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今年,王洪星积极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并依托运河优良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林下特色种植,通过多方考察,最终选择了种植板蓝根来增加收益。
据王洪星介绍,板蓝根种植需要大量用工,给周边的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有的工人因为年岁大了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有的工人要接送孩子上下学,不方便外出打工,现在家门口有了种植基地,既方便用工需要又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晾晒场上,也是一片忙碌景象。员工们正在抢抓晴好天气加紧晾晒。据了解,今年板蓝根每亩产量达到了300公斤,采用订单式种植销售的模式,这也给种植户吃了一颗“定心丸”。这些晾晒好的板蓝根将被送往仓库,等待收购商来集中收购,预计亩均增收1500元。看到种植中药材回报率高,王洪星又谋划起了明年的工作。下一步,王洪星计划多种植高附加值的作物,比如苦参、黄芩等中药材,在带动老百姓就业的同时,实现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