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1日
第05版:05

打造叫得响的 区域公共品牌

本报记者 吴 梦 本报通讯员 赵 明 刘相和

【阅读提示】

“十四五”是农业品牌化建设重要时期,特别是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做好“特”字文章、加快培养优质特色产业,正成为必须。

近年来,沧州坚持走绿色发展、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之路,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品牌竞争力逐步提高。

与此同时,沧州农业品牌的创新力度不断加大,黄骅冬枣、泊头鸭梨等知名品牌纷纷走出国门,区域品牌农业创新发展进入新阶段。

集中宣传推介 将黄骅旱碱麦品牌推到全国

11月25日,黄骅旱碱麦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黄骅市召开,会议集中宣传推介旱碱麦系列产品,研讨推动黄骅旱碱麦高质量发展相关举措,借力叫得响的公共区域品牌。

研讨会邀请中国科学院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等机构相关专家,重点围绕黄骅旱碱麦品种选育、高效种植管理、品牌塑造体系创建、加工质量标准及管控措施等议题展开研讨,旨在加快打造集订单种植、收储中转、加工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旱碱麦全产业链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黄骅旱碱麦品牌效应。

近年来,黄骅市深入挖掘旱碱麦独特品质,通过标准化种植、精细化加工,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不断研发产品种类、拓展产业链条。建设2600亩旱碱麦种植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实现项目区小麦单产较常规种植亩产提高10%以上,辐射带动全市旱碱麦标准化生产;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发展旱碱麦订单种植20万亩;金麦面业、振学面业、帝鉴面花三家企业纳入河北省农产品监管追溯平台;发展旱碱麦绿色种植基地1万亩,金麦面业、帝鉴面花3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黄骅市天宝面业“誉天宝”被授予“AAAA”级河北名优品牌。

截至目前,黄骅市共有旱碱麦规模化种植经营主体40家,较大型面粉加工企业20家,年加工能力48万吨以上,实现年产值约14.4亿元,集种植、加工、仓储、物流、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旱碱麦产业链已基本形成。

特色区域品牌 打造有口碑的“金字招牌”

黄骅市全力打造黄骅旱碱麦品牌,只是沧州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之一。近年来,献县肉鸭、吴桥棉花、泊头鸭梨、黄骅梭子蟹等沧州特色区域公共品牌也强势崛起。

日前,在河北省第二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大会期间,“黄骅梭子蟹区域公用品牌”成功发布,河北省农业农村厅、沧州市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以及梭子蟹优秀企业代表及30余家媒体代表,共同见证了黄骅梭子蟹区域公用品牌的发布。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农产品的品牌建设高度重视,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贫困地区产业扶贫。我市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以来,大力发展以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为主的四大农业,着力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其中,品牌农业要求突出规划引领,出台政策措施,加大力度打造河北农产品多层次、多领域、多类型的发展态势,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高含金量区域公用品牌。

黄骅梭子蟹作为河北省唯一一个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成功发布进一步提升黄骅作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影响力和品牌价值。下一步黄骅梭子蟹将以发布会为契机,将充分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示范作用,坚持走品牌化发展之路,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将黄骅梭子蟹产业打造成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

深耕文化 提高品牌魅力和感召力

“十四五”时期是农业品牌化建设重要时期,特别是打造区域公共品牌,要提高品牌建设的质量,提升擦亮老品牌,塑造新品牌,提高品牌的质量和品质,打造高品质好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

在黄骅旱碱麦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中,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志敏表示,打造知名区域公共品牌,首先要提高地理标志产品品牌的影响力。

“提高品牌人文影响力的含量。品牌是文化的传承,是文化的载体。对农业而言,是农耕文化和现代农业文化的彰显,所以消费品牌农产品,消费的是农产品,分享的是传承的文化。塑造区域公共品牌,一定要深入挖掘地域农耕文化、风土人情并融合到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当中,提高品牌的文化魅力和感召力。”王志敏说。

新时代的消费者注重生态消费。打造区域公共品牌还要提高地域性、独特的加工工艺影响力的含量。品牌是加工工艺的品牌,所以要保证公众认可的、被实践证明的、独特的加工工艺的应用,提高加工工艺影响力。

农业品牌既要打造农产品的金字招牌,又要打造营销企业的金字招牌,共同把金字招牌农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

2020-12-01 本报记者 吴 梦 本报通讯员 赵 明 刘相和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848.html 1 打造叫得响的 区域公共品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