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老人的心境
伴随着隔辈教育越来越普遍,“费力不讨好”也成为了很多老人的口头禅。因为老人对待孙辈的满腔热情,有时换来的却是儿女的“有苦难言”,甚至“口不择言”。老人既生气又伤心,还要继续为孙辈付出,心里很是不平衡。
老人放弃了晚年安逸闲适的生活,辛苦受累帮忙带孙辈,作为子女,不仅要心存感激,而且要充分理解老人的心境。
随着年龄不断增长,身体日益衰老,老人的危机感也愈加强烈。他们会把儿女在养育孙辈上的不同意见,看作是对自己的不喜欢和不认可,进而臆测自己未来会老无所依……这种情况在60岁以上的老人中更为普遍。
因此,爸爸妈妈与老人就养育孩子的问题进行沟通时,应该意识到,彼此的出发点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爱孩子、对孩子好,因此,一定要注意方式和语气,要有智慧地去处理家庭关系和培养孩子。
摆正自己的心态
在充分理解老人心境的同时,身兼女儿和儿媳双重身份的孩子妈妈,更要摆正自己的心态。
市二幼驻园心理咨询师郭振东解释说,很多女性在组建新的家庭之后,总会不自觉地把婆婆和妈妈进行比较,并想延续在原生家庭中受宠的状态,并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成年人看待。如果在之前的成长过程中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不够,结婚之后女性还往往会以自己“理想中的妈妈”去要求婆婆,期望从婆婆身上得到爱的补偿。
于是乎,当婆婆和儿媳因为孩子的养育问题产生分歧时,孩子妈妈就会认为婆婆不认可自己,从而产生“婆婆不如妈妈”“自己是外人,不被重视”等想法,导致家庭矛盾升级。
因此,妈妈一定要摆正自己的心态,首先以一个成年人的立场来看待和处理婆媳关系,然后要意识到任何人都不会被别人完全认同,与老人在养育孩子方面有分歧很正常,并非自己在老人眼里没有价值,不被认可。
用心倾听巧言说
当在隔辈养育方面出现分歧时,老人要反思自己在子女成长过程之中的得失;爸爸妈妈也要反思,在自我成长过程中,对父母的抱怨、委屈、愤怒、愧疚等情绪并感知背后的事件。双方要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和宽容,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体会对方的情绪和状态,用对方能够并乐于接受的方式去沟通。
不妨召开一个家庭会议,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各抒己见,然后找到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教育契合点,从而商量出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果爸爸妈妈无法说服老人认同自己的观念,那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科学的育儿方法,给予孩子好的和正确的体验,另一方面,对于老人的行为,也要在孩子面前进行正面的附议。比如面对老人无节制地给孩子吃糖的问题,爸爸妈妈可以这样告诉孩子:“爷爷奶奶答应你吃糖的要求,是因为他们都非常爱你,但是妈妈觉得吃糖过多是不健康的,希望你能够自己有所克制,尽量少吃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