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沧州博物馆历史展厅“运河古韵”单元,一组文物安安静静地摆放在一个龛柜里,它们器型不算高大,装饰也称不上华美,很多观众在这里也是匆匆一瞥,丝毫没有被惊艳的感觉,它们的观赏价值一直被“低估”。但您若仔细端详,就会发现另有一番别致与韵味在其中。它们来自近1500年前,是沧州博物馆历史厅陈列的仅有的4件隋代文物。
隋代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立国仅39年。在历史与演义当中,隋炀帝被描绘成一个花天酒地的暴君,穷兵黩武征伐高丽,不惜民力开凿大运河,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但仅以历史功绩来说,隋代却是一个可与秦朝比肩的王朝,它结束了此前近三百年的政权分裂割据状态,重新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制度上确立三省六部制,开创科举制,开凿的大运河是当时唯一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为唐朝及后世的兴盛奠定了基础。隋代的陶瓷生产也由于国家统一和经济文化的繁荣,开创了新的技术和风格,在中国陶瓷史上承上启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据考古发现,在隋代之前,北方窑口稀少,陶瓷生产主要依靠南方。隋代建立之后,特别是大运河的开凿,有力地促进了南北融合,使北方的制瓷技术迅速发展,陶瓷制品既继承了北朝时期传统装饰风格,又吸收了南方的青瓷烧造特点,形成了隋代瓷器的一大特征。沧州博物馆陈列的4件文物皆具北方青瓷风格,其中青釉三系罐,短颈、圆肩、复式三系耳,腹部饰凸楞一周,施青釉,釉不及底,是隋代北方罐式的经典器型。青釉高足盘,在有些文献称浅盘圈足豆,方唇、折腹、高足微卷,盘心留有支钉痕,为隋代特有瓷器类型。青釉深腹碗造型古朴,深腹、釉不及底、实足,与唐代玉璧底碗有着显著不同。青釉长颈瓶,圆唇、平口、长颈、圆腹,青釉较厚,玻璃质感强,具有鲜明的隋代长颈瓶特点。
这4件隋代文物出土于沧州不同区域,反映了大运河的开通给沧州带来的经济文化交流与繁荣,它们的价值和意义不应被低估,它们不仅使沧州历史发展的文物佐证链条更加完整,也为研究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开凿和沧州的历史进程提供了坚实基础。
王 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