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0日
第03版:03

武定八年,张非利造观音像

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沧州建州。18年后,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沧州归于东魏。又过17年,时逢武定八年(公元550年),即东魏灭亡、北齐建立的那年,一个叫张非利的人“造玉象一区”,此玉像在1400多年后,完好无损地出土于吴桥县新场村,现为沧州博物馆七件一级文物中的一件。

造像为汉白玉石质,清润淡雅的石料为造像增添了静谧灵动。观音头戴宝冠,缯带垂肩,面部平静秀雅,慈悲内敛。上着自右腋交搭至左肩之上的僧祇支,外着披帛在腹部穿壁交结垂至膝下,下束密褶长裙,线条蜿蜒流畅,衣褶层叠垂于莲台两侧。观音右手上扬持莲苞,喻未见性成佛之众生,意在引人专心修行,得法之后莲花绽放。左手下垂握如意形玉环,表示随心如意、才能增长。观音跣足立于莲台,喻清静无烦恼。莲瓣形背光表达观音的智慧光明朗照十方。下为底座,背面阴刻发愿文:“武定八年二月十一日,张非利造玉象一区,上为皇帝,有为七世父母,遍地众生,一时成佛”。发愿文镌刻朴拙,有别于琢磨精美的造像工艺,应为发愿人制词后由工匠即时刻于底座而成,故其中文字刻写表达不甚规范。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造像至南北朝时期方兴。佛教造像之目的,在于引导众生从“着相”而入门佛法,在于坚定学佛者意志,心存目想,生正意念。雕塑佛像,有严格的规定标准,《佛说造像量度经》就是专门记述佛教造像尺寸标准的经书。造像者雕塑佛像即是修行,在完成造像的同时,也在佛法上取得一定功德。当年张非利即是想借造像之功德,制词发愿,为人祈福。

如今,此造像在沧州博物馆历史厅中,接受着年均约40万人次观众的参观欣赏。

马思远

2020-12-10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344.html 1 武定八年,张非利造观音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