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0日
第06版:06

刻木成匾几多情

兴致高时,王志杰能抱着一块木板刻个不停,他把木刻比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它像朋友,带给我愉悦;又像是爱人,和我心意相通;可有时,我又觉得它是偶像,只能崇拜,让人难以掌控、驾驭。”

在王志杰心里,每块匾额都有灵魂,值得用心打磨。

黄骅市黄骅镇后街村,王志杰的小院里总是热热闹闹。

可越是热闹,就越衬着冷清。因为热闹的并非鼎沸的人声,而是只属于王志杰一人的刀刻斧凿。

57岁的王志杰是一位匾额雕刻师,30多年来,一直用心守护着这门延绵近2000年的传统手艺。

与木为伴

初中毕业那年,王志杰学起了木匠活儿。

那时,能用刨子、锯等工具打造出精美的门窗、家具,是他最自豪的事。后来,王志杰到当时的黄骅市铁木综合厂工作,跟厂里的老木匠学了不少手艺。

也正是从那时起,王志杰逐渐对匾额产生了兴趣。

从此,刻刀、凿子、木头,便成了他形影不离的三件宝。只要有空,他就拿出来练习,为了练好一个字,他不知要刻上多少遍、用掉多少块木料,手上磨出血泡也全然不顾。

制作一块匾额,每个步骤都很重要,就连挑选木料这样的事,王志杰都要亲力亲为:“木料材质必须要好,老料最佳,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匾额无论悬挂多久、经历怎样的风吹日晒,都完好如初。”

年轻那会儿,王志杰三天两头往旧货市场跑,要是被他知道哪里拆迁动土,更是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为此,他不光转遍了周边县市,就连山东省也没少跑。这些年,王志杰年龄渐长,家人不愿他往来奔波,因为这,他生了好一通气。可当得知网上也能买木料后,又立马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似的,高兴得不得了。

匾额有魂

走进王志杰的工作室,一块挂在墙上的匾额映入眼帘,匾长4米、宽0.8米,上面刻着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匾额上,就连历代鉴赏名家盖在上面的一部分印章,也被他雕刻了上去,总共有十多枚。这块匾曾为他在沧州市回族古今文化艺术展中斩获一等奖。

匾额雕刻工艺复杂繁琐,从选材、打磨到雕刻、上漆……仅粗略计算就有十多道工序,制作一块匾额,少则三五天,多则两三月。而像《兰亭集序》这样的复杂作品,其难度更是成倍增加。

“光是打磨木板就花了三四天时间。通篇324个字,每个字都要按比例放大,再用复写纸逐个印到木板上。”这也仅仅是诸多大步骤中的一个。在雕刻时,王志杰光刻刀就用了七八种,每当遇到木料结节处,他都要加倍小心,既要还原书法作品的本来韵味,还要尽量保留木料的天然纹理。

《兰亭集序》这块匾,王志杰花了3个多月才完成,花费了大量心思。在他心里,每块匾额都有灵魂,值得用心打磨。

刻过的匾额,王志杰总要回去看看,就像探望出嫁的女儿一样。

黄骅市博物馆、黄骅人民公园……甚至内蒙古、天津的很多地方,都有他的作品,这些匾额经多年风吹日晒,依旧历久弥新。看着这些匾额,王志杰总有种想与之对话的冲动:“感觉它们真的活了过来。”

苦心传承

30多年里,王志杰搬过家、办过厂,家里的摆设、物件换了一茬又一茬,可匾额雕刻工作室一直都在,他把这门老手艺比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它像朋友,带给我愉悦;又像是爱人,和我心意相通;可有时,我又觉得它是偶像,只能崇拜,让人难以掌控、驾驭。”

但不是所有人都像王志杰这样,对老手艺有着无可替代的感情。

不知从何时起,有了可以制作匾额的雕刻机。过去,王志杰要干一二十天的活,机器一两个小时就完成了。

雕刻机的出现,使得王志杰的客户少了很多。在大部分人看来,雕刻机不光效率高,制作成本也更加低廉。

王志杰的工作室越来越冷清,许久也来不了一个客户。有人劝他也买一台雕刻机,或者干脆转行干点儿别的。

王志杰舍不得。在他心里,雕刻机就算再先进,也达不到艺人的水平:“机器只能雕刻现成的字体,做出来的成品只能称之为招牌,算不得匾额。而手工艺人不但可以按照书法作品雕刻匾额,还能对书法作品进行修改或是二次创作,让匾额更富艺术价值。”

如今,雕刻匾额已经成为王志杰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要拿起刻刀,他就像着了魔一样,兴致高的时候,能抱着一块木板刻个不停,连饭都忘了吃。

世事流转,老手艺风光不再,王志杰心疼不已。但好在,他的儿子对雕刻技艺表现出很大兴趣,父子俩一有空就研究创作心得。“匾额有魂,我下定了和木头打一辈子交道的决心。”王志杰说,“当好木刻‘守艺人’,更好地传承木刻工艺,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2020-12-10 兴致高时,王志杰能抱着一块木板刻个不停,他把木刻比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它像朋友,带给我愉悦;又像是爱人,和我心意相通;可有时,我又觉得它是偶像,只能崇拜,让人难以掌控、驾驭。”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354.html 1 刻木成匾几多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