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红木文化风情,传承传统文化精粹,为红木产业注入新的生命力……位于青县流河镇的中古红木文化小镇,让延续千年的红木产业,绽放新的风姿,成为沧州大运河文化带的一颗耀眼明珠。
文化为魂
白墙黛瓦,小桥流水,走进中古红木文化小镇,处处古意盎然、风韵典雅。
了解红木文化,须先追溯它的历史渊源。踏入大运河红木文化馆,一道历史长廊映入眼帘,时光倒流:自1405年起,郑和率舰队下西洋,随行的匠人发现热带地区的珍贵硬质木材,可为北京皇宫和御用家具提供原材料,便将其带回国。木材在江苏太仓下港后,沿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抵达“流河驿”,即今天的青县流河镇,将原材料卸船消杀、初加工后,装船继续北上。
青县自古出木匠。距北京近,又拥有大运河这条古代“高速公路”,大批民间优秀匠人被征召进宫,告老还乡后,又有新人补充,宫廷木艺与民间木艺不断交流融合,使得红木文化成为这里最具地域特征的地方文化。
步入国标红木展示厅,大开眼界。紫檀木百年才能生长一寸,非数百年不能成材;海南黄花梨不用上漆、打蜡,用砂纸就能打磨得如婴儿肌肤般光滑……国标红木五属八类二十九种,种种都是珍品。
榫卯,历来被视为红木家具的“灵魂”。展厅中,无论是明式家具,还是清式家具,无论是古典家具,还是新中式家具,大到架子床、顶箱柜,小到富贵凳、手串文玩,都严格依循传统工艺工法,一榫一卯间,凝结着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粹。
2017年2月,中古红木文化小镇在中古红木文化产业园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并获批河北省首批创建类特色小镇。依托大运河发展,凸显红木文化风情。大运河“漂”来的红木产业,历经600余年无断代传承,以崭新的风姿,屹立于古老的大运河畔。
产业聚集
出了红木文化馆,依然对“镇馆之宝”——紫禁城角楼模型念念不忘。
8万多个部件,没有使用一根钉子、一点儿胶,全凭榫卯工艺组合连接,檐角秀丽、造型别致,匠人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才能令人敬佩。
“角楼模型的制作企业,2018年就已落户红木小镇。”听小镇党支部书记王晓海这么一说,更迫不及待。
在太和木作公司负责人王东的引领下,走进红木加工车间,近距离感受到一把刀、一块木是如何生出“花”来的?
开料,要顺着木材纹理的方向,力度均匀,才能保证开出的料平整美观;雕刻,要集中精力,刻错一刀,整张木板就没法修补……从无形到有形,从呆板到灵动,工人们力求将每块木料都打造成独有的艺术孤品。
走在小镇中,红木家具门店鳞次栉比。没有产业基础支撑的特色小镇,注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开发建设之初,红木小镇就紧紧抓住产业立镇这一主要抓手,牢牢打实小镇开发建设的基础,不断整合高端资源,吸引优势、优秀、优品企业入镇生产经营。随着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持续推进,中古红木文化小镇已成为当地红木文化产(行)业的引领示范区,及红木产业“南资北移”的首选承接地之一。如今,红木小镇已吸引北京太和木作、杰佳苑、理木工坊等25家国内知名红木企业入镇经营。周边红木家具制造营销企业由园区建设之初的不足千家,发展聚集到近5000家,小镇所在地流河镇的红木企业发展到近千家,从业人数达1.5万人,一座独具魅力的特色小镇,成为沧州大运河文化带的一颗耀眼明珠。
“容姿”焕发
梳子外形,借鉴了平衡阴阳的太极;29颗梳齿,代表着儿女期盼父母长久健康的心愿;梳套的“小棉袄”设计,象征着子女的贴心;梳子上的嵌银图案,选取中国的母亲花萱草……“一把木梳看似简单,从选材到产品,却需要200多道工序。”在中古红木文化小镇内,专注于做红木梳子的“80后”董良介绍说。
“汉唐时期的梳子以大漆为主,到了宋代,则以竹木为主,梳柄也从马蹄形逐渐发展为弧形。”说起梳子的历史,董良如数家珍。如今,他设计的太极、大运河等题材的红木梳子深受消费者喜爱,还被当作外事礼品走出国门。
一榫一卯一木匠,一工一匠一精神;一桌一椅一传承,一几一案一文化。“‘传承精髓、精品静作、精益求精’的核心价值理念,如今,已成为红木小镇每个匠人的自觉精神追求。”王晓海语气笃定。
如今,中古红木小镇陆续引进清华美院、中国美院、河北美院等新中式家具研发设计的国内顶级团队,工匠们不仅传承传统技艺,在制作中还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不断吸取新时代中国文化精神的丰富内涵,赋予红木家具新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
建设中国古典(红木)家具工艺体验区、中式生活体验区、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区三大版块,打造文化厚重的红木文化片区及京津休闲度假旅游首选目的地……红木小镇的长远规划更令人期待。“大运河畔明珠靓,红木文化字珠玑。”红木产业这一延续千年的传统产业,经过岁月的洗礼,正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