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隔辈教育的过程中,有一些老人总是把孩子禁锢在“保护圈”里,唯恐孩子“出事”。怕孩子生病,热不减衣、饱不减食;怕孩子摔伤,不让孩子攀登,甚至连爬上椅子都不允许;怕被人欺负、吃亏,禁止孩子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
老人的这些“好心”,换来的却是孩子在生理、心理及人际交往方面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在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集中显现出来。
挑食、不会表达、自主能力差
包办替代埋隐患
吃饭时,担心孩子吃不饱,老人就一口一口地喂,甚至追着赶着直到孩子把碗里的饭吃光才作罢;孩子已经会走路了,但老人却非要抱着走;孩子想要说什么、做什么,刚一开口或动手,老人早已替他表达出来或帮他完成了。
就这样,老人全方位地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之中,无论是他的所思所想,还是一举一动,都是老人在操持着、安排着。这种种做法,不仅束缚了孩子的手脚,错过了各种能力发展的敏感期,而且还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哪一部分能力被包办代替,孩子相应的那种能力就会非常薄弱。”市二幼家长学校副校长毛国芬说。有的孩子下楼梯时一步一步缓慢挪动,那是因为之前被抱得过多,缺乏自己上下楼梯的锻炼;有的孩子挑食严重,但一看到老师拿勺子拌饭,就乖巧地张开了嘴巴等着,不用问这准是被喂大的;还有的孩子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连话都说不连贯,这是由于在家里缺乏语言互动的环境和机会,也有可能是平日里老人对其限制和命令比较多,从而导致孩子不敢自由表达,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语言发育的迟缓。
在自主活动的时候,总会有小朋友站在那里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选择什么;还有的小朋友一直乖乖地跟随在老师身边,等待老师告诉自己做什么、怎么做。
自卑、恐惧、易焦虑
心理影响令人忧
和同龄人相比,被老人过度保护的孩子不仅在自理和自主方面表现不佳,在心理上也会呈现出一系列问题。
市二幼驻园心理咨询师郭振东解释,孩子会因为老人的过度保护,导致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不足,只要是需要独立和自主做的事情,小朋友就会产生畏难情绪。而看似小事的“不会自己吃饭”“不参与小朋友的各种活动”等都会使孩子产生心理负担,觉得自己处处比别人差,不能融入同龄人中,渐渐失去自信心。而长期生活在老人的羽翼下,在“不许摸这,不许碰那”的限制中,孩子不能独立解决问题,还容易养成胆小怕事的性格。
入园以后,被过度保护的孩子往往对陌生环境充满恐惧,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时间也比同龄人要长,而在进园、午餐、午睡等时间节点,更会显现出焦虑情绪。
不合群、怕交流、难相处
人际交往现障碍
兵兵1周岁以前,奶奶经常带他在小区里玩,但是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过程中,兵兵总是随意抢夺其他孩子手里的东西,让奶奶觉得很没面子。于是,奶奶带兵兵下楼的次数越来越少。偶尔出去玩儿一次,看到有其他小朋友过来,奶奶马上抱起兵兵离开。上幼儿园之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唯独兵兵不是黏着老师聊天,就是独自坐在角落里,羡慕地看着大家玩儿,却始终不敢参与其中。
这样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并不少见,有的在家里活蹦乱跳,而到了幼儿园却沉默寡言,那多半是因为在他的生活中,家长已经成了代言人。没有家长,孩子就好像和世界失去了联系,家人的行为也在无意中导致了孩子孤僻性格的形成,泯灭了他独自面对世界的能力。有的孩子面对热闹的环境和陌生的群体,表现出胆怯、羞涩和小心翼翼,他很愿意和大家一起玩,也愿意和大家说话,但不知道怎样融入集体中。
其实,从小多与人交往,是孩子掌握人际交往技能的金钥匙。因为幼儿的人际交往就是从同伴交往开始的,交往技能也是在他自己一次次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但不少老人过于注重孩子的安全问题,为避免磕碰和矛盾,常常教育孩子少与别的孩子游戏和交往。于是,进入幼儿园之后,孩子不知如何与同龄人相处,就会出现交往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