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糖尿病,吃无糖食品就不用担心血糖升高了。”“听说吃多了糖,皮肤会变松弛,所以半年前我就把‘糖’戒了。”“喝零糖零脂零卡饮料,既能补充能量,又不长肉,很适合我们减肥的小伙伴儿。”……如今,“抗糖”成了养生圈的新“网红”。为了防范“高糖”的摄入,有人寻求“无糖”食品来替代,有的则全面“戒糖”,甚至认为主食含糖也不能吃。
面对众多甜蜜的诱惑,人们该如何选择?专家表示,“限糖”并不代表不吃糖,“减糖”不代表减主食,而是要“选对糖,会吃糖”。
“抗糖”养生没那么简单
“我平时都是吃‘无糖’食品,怎么血糖还升高了呢?”市民张建国说。他65岁,自从去年患上糖尿病后,就不再吃甜食了。听商家说“无糖”食品不含糖,他便买来解馋。可最近几次检查,他的血糖总是居高不下。
无独有偶。“90后”陈佳从小爱吃甜食,这两年胖了不少。为了控制体重,她一直吃“无糖”食品,喝“零糖”奶茶、气泡水,这些食物让陈佳大饱口福的同时,也减轻了心理负担。可如今,她的体重又增加了10公斤,血糖、血脂均超标。
近来,“抗糖”潮流还刮进了美容圈。
爱美女孩儿李琦琦看到网上宣传“抗糖”的好处:“皮肤细嫩”“松弛的皮肤紧致了”“精神状态好百倍”“不再爆痘”……好奇的她便开始模仿,不吃添加糖的食物,一个月瘦了3公斤。后来变本加厉,连主食都不吃,只吃绿叶菜和鸡肉。这几天,她出现面色苍白、心慌、嗜睡、易怒等症状,到医院一检查,原来是因过度“戒糖”导致低血糖。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人加入到‘抗糖’的养生圈中。”沧州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糖尿病四科主任赵永才说,的确,过多摄入糖分,会损害牙齿,引起肥胖、糖尿病、肾结石、痛风等问题,甚至增加心脏病和患癌风险,但是,过分强调“抗糖”,而忽视整个身体机能的平衡,并不利于健康。
莫把“减糖”等同“减主食”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无糖’就是不含糖。其实,这是错误的。”赵永才表示,“无糖”食品虽然不含蔗糖,但一般会添加含甜蜜素、木糖醇、安赛蜜、阿斯巴甜等代糖,并不是绝对意义的零糖。
“虽然科学使用代糖不会对身体造成损害,但事实上,很多代糖尽管比蔗糖能量低,长时间摄入,也会造成体内脂肪堆积。”赵永才说,人工合成的代糖,会提高大脑对甜度的适应性,使其对甜度要求更高,导致摄入更多高热量食物。
而摄入较多代糖会破坏肠道菌群,如木糖醇,部分人吃多了可能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也有数据显示,吃无糖食品也同样会影响胰岛素和激素分泌,这对糖尿病患者很不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人认为,“限糖”就是不吃糖,甚至有的连主食也不吃。“不吃主食容易引起机体碳水化合物缺乏,导致糖类功能不足,影响人体的多项生理活动。”赵永才提醒,糖分摄入严重不足时,一旦动用到蛋白质来供能,势必要消耗肌肉、肝脏、心脏和肾脏中的蛋白质,会对身体造成严重危害。
“对于热衷于‘抗糖化’防衰老的爱美女士,大可不必过分委屈自己。”赵永才说,糖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是在体内时刻发生的反应,人们无法阻止。“糖化”确实能导致皮肤衰老,但皮肤衰老是身体各项因素综合的结果。对于新陈代谢旺盛的中青年女性,糖化终产物会被代谢掉,根本无需特意去对抗“糖化”。
控制好“隐形糖”和“添加糖”
糖类,是身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其重要程度是其他营养物质不能代替的。它能够被消化为机体可直接利用的葡萄糖,快速为人体提供能量。尤其是大脑,需要利用葡萄糖供能。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成人每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糖摄入量控制在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
那么,该如何科学摄入糖分呢?“小心‘隐形糖’,减掉‘添加糖’。”赵永才建议,“添加糖”用于饮料、糖果、面包、饼干、膨化食品、果酱、蜜饯、冰激凌、速冲糊粉等食品中,最好不吃或少吃。
除了人工制作的甜食外,许多调料、菜肴中,糖也是必不可少的成分,这就可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摄入许多“隐形糖”。此外,其他加工肉制品如肉脯里也含糖。在吃这些食品时,要严格控制好量。
“应适当多吃天然、含多糖、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通俗来说,就是多食用增加饱腹感的食物,比如杂粮、杂豆、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等。”赵永才说,这些食物升糖指数相对比较低,但要注意合理烹调,尽量蒸煮,少油炸。
“像糖尿病、痛风患者,要根据个人情况,合理安排膳食。”赵永才提醒,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不稳定,因控糖可能会出现低血糖,外出时最好随身带几块糖,以免血糖低下来发生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