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8日
第06版:06

流河驿与外国使者

郭学青

青县,作为中原文化的边境之地,颇有地标意义。

一个叫权近的朝鲜哲学家,任奉翊大夫、签书密直司事,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六月,奉恭让王之命出使明朝。他一路南下,详细记下了自己的行程:“逾鸭绿江,渡辽河,以北抵于燕,浮河而南入淮、泗,历徐、兖之墟,溯江汉以达于京师(南京)。”“浮河”即是大运河。权近这次所写五律《过流河驿》,收录于《阳村集》。

诗中提到“陲人”,即边陲之人。青县,唐代为芦台军,宋初为乾宁军,都属军事编制,长期为金辽边境。交通险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以至施耐庵在写《水浒传》时,将其设定为荒僻的代名词。直到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明清漕运繁荣,这里才逐渐繁华起来。沿运河途经青县的官员也多起来,其中更有几位外国使臣。权近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途经青县的外国使臣。

公元1539年(日天文八年、明嘉靖十八年),青县迎来了日本僧人策彦周良,他作为遣明副使进贡明朝。8年后,又被任命为遣明正使再度出使中国。回国之后,他将这两次经历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分别叫作《策彦和尚初渡集》《策彦和尚再渡集》。后二者合一,名《入明记》。由于《入明记》对沿途各地的寺庙古迹、风土人情,乃至官员交往、商品贸易无不涉笔,语言翔实简率,故在中日交流史的载籍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策彦周良分别于1540年2月和1549年2月往返青县,亦宿于流河驿,天气、风向、行驶状况均有详细描写,尤以参观“三清殿”着墨最多:“二日,立夏。辰刻,开船。午前,着乾宁驿。正午,同钧云、江云上岸,游勅建三官庙。正殿竖颜‘三清殿’三个大字,周回之堞琉璃色,中有三殿,共琉璃瓦。两庑壁间之彩画颇极丽美,盖此所弘治天子皇后之乡里也,以故立此道士观。有石碑,弘治十四年立,云云。归便慈眼迎候,遂同钧云过慈眼船,设小饭,田乐,举杯者三。未刻,鸣鼓开船。晡后,着流河驿。顺风,帆戮如飞。” 这位博学多才、通晓汉文、两度入明、在中国逗留5年有余的日本人,与当时明朝文人广泛交游。明嘉靖状元、翰林院修撰姚涞曾经评论策彦周良说:“读其文,有班马之余风也;诵其诗,有二唐之遗响也。”班马指汉代班固、司马迁,二唐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可见,中华文化对其影响之深。

165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派遣使臣,荷兰画家约翰·尼霍夫携带贡品前往中国求通贸易,于第二年到达北京,时值清顺治十三年。他的记录颇有意思:“七月四日,我们顺利到达小城青县。该城距兴济镇一百二十里,位于运河左岸。运河在此处连接黄河的一道支流,水面显得非常开阔。靠近河岸的地方有一座式样古朴的宝塔,但由于缺乏保养,显得颓败。看来这里的异教徒对他们偶像的虔诚,尚不及他们南方同胞的一半。整个地区的庙宇都因此付出代价,大多数庙宇都损坏得一塌糊涂,有些偶像孤零零地散立各处,裸露在蓝天下;有些偶像被中国人出于怜悯地用张草席盖在身上;有些偶像干脆戴着草帽在那里斜眼窥视,一脸的无可奈何。”

明清两代海禁频繁,所以能深入内陆的外国人多为官方使臣。唯一一位路过青县不是官员的外国人叫崔溥,朝鲜人。是因为奔丧途中遭遇暴风,从朝鲜济州岛意外地被吹到了我国浙江沿海。当时明政府确认了他友好邻邦的身份之后,派人遣送回国。崔溥沿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再由北京经陆路返回朝鲜,他将行程中的所见所闻随手记录,写成了著名游记《漂海录》。崔溥经过青县的时间是弘治元年(1488)三月二十二日,他记之曰:“晓过安都塞口铺、清水王家口铺,至乾宁驿。兴济县之治在驿之后。……过左卫铺、柳巷口铺、三圣祠、盘古庙、高士岗,至芦台旧城。城北接青县之治,俱在河之西北岸。县前通真、保定、淲沲三河所会,故谓之三汊。又过钟楼阁、社稷坛、峭帆亭、中州集,至河间府地方。府城在河之北七八里许,又至流河驿,日已昏暮。过流河铺,夜二更,至夏官屯。”

从外国人的记述中看出,他们最感兴趣的是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间故事、宗教信仰,这些都能反映出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乃至国运走向。而几个人都曾宿于一个地方——流河驿。这是明永乐二年(1404)设置于运河西岸的一个驿站,在青县东北15公里的流河镇,极冲(驿站依其所处重要程度,分为极冲、次冲、稍冲、僻递四种,其所配置的马和夫役数目以极冲最多,以下各冲依次递减),可见是个很重要的驿站。

2020-12-18 郭学青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268.html 1 流河驿与外国使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