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1日
第06版:06

正确引导 莫让离别留下成长之“痛”

本报记者 赵玉洁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整日为事业和生活奔忙,无暇顾及年幼的孩子,只能托付给老人照看。

短暂的相聚,一次次别离,使孩子本就脆弱的心灵饱受折磨,如果此时父母和老人不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再以简单粗暴的方式横加指责,往往会给孩子带来情感和心理上的伤害,有的甚至会造成一生的影响。

分离让孩子和父母难亲近

欣欣(化名)的父母都在北京工作,她从小由姥姥带大。虽然周末和假期父母都会来看她,但是欣欣始终与爸爸妈妈有些疏离。如今,6岁的欣欣形容她和姥姥的关系如十指相扣,亲密无间;而和父母却似两掌相贴,虽然有接触,但是“亲不起来”。

已上中学的南南(化名)和父母的相处更为糟糕。他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老人对南南很是溺爱。到了青春期,面对南南的叛逆,老人无法很好地接纳他的情绪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只是一味地指责,并给南南的父母施加压力,让他们把南南接回家。回到自己家里后,南南不仅一言不合就与父母“开战”,而且对从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妹妹充满敌意,兄妹俩也整日冲突不断。

也许你以为这种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其实不然。有些人成年以后依然会为此所困。在面对父母或兄弟姐妹时,他们会表现出疏离、冷漠、愤怒等种种情绪,严重的还可能导致抑郁症。

“被抛弃”的成长之痛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离别成为了孩子成长中抹不去的“痛”?

市二幼驻园心理咨询师郭振东解释说,其中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对于离别这个问题,父母和老人在对孩子的引导上出现了偏差。

父母离开时,怕孩子哭闹,不是哄骗一番,就是趁孩子睡着或不注意的时候悄然离去。等孩子找不到爸爸妈妈的时候,就会认为“爸爸妈妈不要我了”,感觉自己“被抛弃”了。

如果此时老人再因孩子哭闹而斥责他:“哭什么哭,就知道找妈妈”,或是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很忙,没空照顾你”等,往往会让孩子萌生“我不应该想爸爸妈妈”“我给爸爸妈妈添麻烦了”“我没有爸爸妈妈的工作重要”等想法,久而久之就会与父母产生情感上的隔阂。

树立“心里的爸爸妈妈”

在与孩子离别之前,爸爸妈妈一定要与宝贝做一番交代,明明白白地告诉他,爸爸妈妈为什么会离开、什么时候回来、在爸爸妈妈离开的这段时间由谁来照顾他,最重要的是对孩子说:“虽然爸爸妈妈不在你身边,但我们都会想着你,爱着你。”

在父母离开之后,老人要为孩子树立“心里的爸爸妈妈”,做好父母和孩子情感交流的传声筒和翻译器。当孩子因为想念父母而哭闹时,老人不妨把孩子搂在怀中,柔声地安慰他:“又想爸爸妈妈了,是不是?爸爸妈妈也想你。我们来想一想,爸爸妈妈现在在哪里,正在干什么?你可以把你想到的画下来,等爸爸妈妈回来给他们看。爸爸妈妈比较忙,但是他们都非常想你,忙完了一定会回来看你的。”

通过这样的沟通和引导,孩子就会知道,爸爸妈妈只是暂时离开,而不是抛弃他不管。爸妈非常爱他,而且他也是值得被爱的。有了这份安全感和爱的力量支撑,孩子也就不会总囿于“离别”的伤感了。

爸爸妈妈即便不在孩子身边,也要时常通过视频、电话等方式给予孩子关注与关心,回到家中更要多多陪伴孩子,与他分享离别后的趣事,从而拉近彼此距离,增进亲子感情。

2020-12-21 本报记者 赵玉洁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403.html 1 正确引导 莫让离别留下成长之“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