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老袁心里空落落的。他去了泊头市富镇民政所两次,都没有见到所长刘冬。老袁心里放不下,撂下手里的活计,蹲在镇民政所外等。
老袁70岁,大名袁俊合,泊头市富镇董屯村村民,无儿无女一人生活。
8年前,刘冬第一次走进老袁家——3间土坯房塌了一半,风透过窗户上的塑料布直往屋里钻,屋里又脏又乱。刘冬二话没说,撸起袖子里里外外打扫一遍,将废品折了100元钱塞给老袁。
第二天,刘冬带人搬来玻璃,将窗户上的塑料布扯下,换上玻璃。透过亮堂堂的玻璃窗,老袁看着在院里干活儿的刘冬,心里一热……
之后,刘冬给老袁申请了特困户,还给他找了份保洁的工作,再加上低保金、老年补贴、产业扶贫分红,一年收入有1万多元。两年前,镇里又给老袁改造了房屋。如今,连他养老的地方都联系好了。
老袁的情况记录在刘冬的扶贫档案册里。而这样的档案,刘冬有3000余册,详细记录着乡里需要帮扶的村民情况。
◆6个文件柜,3000余册档案,村民情况了然于心
天渐渐暗下来,老袁又等了一天。
镇民政所工作人员提醒老袁早点回家,可老袁就是不走。工作人员只好偷偷告诉他,刘冬患上了肿瘤,手术后到北京去复查了。
老袁不知怎么走回家的。
一夜未眠。
天未亮,他又跑到镇民政所。
这一天所里人很多,不少人都是来找刘冬的。老袁挤过去,告诉工作人员曾经听说的一个治病偏方,希望能尽快告诉刘冬。
“我们会把你的心意转达给他……”工作人员边耐心解释,边将刘冬去北京前叮嘱的事情办妥。“棉被每户一床,保温棉送至XX家……”每条“说明”后面,还注明“如不了解情况,可查寻某柜某层第几个文件夹核实”。
按“说明”索骥,一目了然。
高2米、长0.8米的6个文件柜被逐一打开,3000余册脱贫户档案赫然在目——
富镇41个村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74户368人。其中,低保户170户257人;特困户101户101人;一般贫困户3户10人……截至今年10月,已全部实现脱贫。
档案里有的,刘冬记得;档案里没有的,刘冬也清楚。43岁的刘冬做了15年富镇包村干部、8年镇民政所所长,十里八村谁家有伤残的、重病的,谁上了年纪干不了重活儿,谁家孩子考上大学需要学费……这些情况,刘冬全记在心上。
◆一双运动鞋,一个“扶贫袋”,8年行程万余公里
和老袁一样,刘占争和老伴儿这两天将家里打扫干净,盼望着刘冬来家串门。刘占争是富镇毛营村村民,老两口有慢性病,儿子视力残疾,欠了不少外债。差不多每月这个时候,刘冬都会来家里坐坐,带些他们需要的东西。
每个月,刘冬要将富镇所有村庄的脱贫户走访一遍。8年来,他已走了万余公里。
一双运动鞋,一个“扶贫袋”,成了刘冬转村的标配。“扶贫袋”里装着扶贫笔记本、贫困户档案、基本情况明细表、收入明细表,以及扶贫的最新政策等,以便随时关注困难群众新动态。
至今,68岁的刘占争还清楚记得刘冬第一次光脚登门的情景。
那是夏天,下着大雨,院里的水已经流入刘占争家屋内。这时,院门开了,蹚着水进来一个人,深一脚浅一脚,差点摔倒。走到屋门前,刘占争才看清楚是刘冬。刘冬满脸雨水,从衣服里掏出裹着塑料袋的低保金,交到刘占争手上后,又返回院子,拿起墙角的铁锨疏通排水沟。
刘冬还为刘占争一家介绍了做汽车内饰的手工活儿。如今,老人不仅拿到社保、低保、产业扶贫分红等救助,还享受着家庭医生的对口帮扶,日子好了许多。
◆不返贫、零致贫,希望群众过上好日子
8月底,刘冬又走访了富镇的所有贫困户。富镇毛营村村民程艳芬看刘冬脸色不好,问他有什么不舒服,刘冬只说有些累,放下米面油,又去往下一户。
其实,早在今年6月,刘冬就查出肺部有肿瘤。医生建议他尽快手术。
可马上到雨季了,贫困户房屋严实吗?排水道通畅吗……千头万绪的工作,刘冬想着再坚持坚持,把手术耽误的时间补回来。
显而易见,脱贫成效是显著的。但是,如何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边缘群众零致贫,刘冬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在同事和家人几番催促下,9月1日,刘冬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做了手术。临行前,他把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写在了纸上,嘱托同事尽快完成。
手术很成功。医生让刘冬休养3个月,他却只休息了两周。
好在复查结果很好。一大早,刘冬骑上电动车,风风火火赶往单位。远远望见,老袁就站在民政所门口,揣着双手,不停地跺脚取暖。刘冬的眼睛湿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