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靠低保度日的贫困户,到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代淑凤最高兴的,不是最多时一个月赚了七八千元,不是走上央视舞台当了一回代言人,不是坐着飞机去了南方学习电商直播,也不是省长买了自己的辣椒酱,而是——“思路打开了,脑子活络了,有了过好日子的本领和底气!”
57岁的代淑凤,家在海兴县苏基镇张常丰村。她和丈夫没啥文化,年轻时四处打零工,看大门、开货车,还在服装厂绣过花,日子也就是勉强过。可5年前,丈夫突发脑梗,代淑凤拿出全部积蓄,又借了半个村子,勉强凑够五六万元医药费。丈夫保住了命,却落下后遗症。代淑凤全天照顾,不能出去打工,一想到欠下的债和每月900多元药费就犯愁:“穷日子啥时是个头啊!”
过去,张常丰村是国家级贫困村,全村438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就有125户。针对贫困户,海兴县采取了一系列帮扶措施。拿代淑凤一家说,慢性病医疗补助,每年1000元;安排公益岗位,每月500元;合作社分红,每年800元;光伏项目扶贫,每年600元;免除夫妻二人新农合、社保费用,每年节省八九百元……
政府“兜底”,减轻了很大一部分负担,可代淑凤日思夜想的,还是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好日子。
2018年5月,国家信访局副调研员张巍婷到张常丰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她是法学博士,有知识、有文化,一心想让村民富起来。到贫困户家走访,张巍婷尝到了代淑凤做的辣椒酱,就动员她靠这个手艺挣钱。
代淑凤做的辣椒酱好吃,村里人都知道。红辣椒、黄豆子,还有酸甜口的大苹果,熬上一锅,亲朋邻里都爱吃。但要说辣椒酱能卖钱,代淑凤说啥也不信:“城里人大鱼大肉都吃不完,谁花钱买这个?”
为这,张书记到家里找了她七八趟,最后硬给扔下100元钱:“你只管做,赔了算我的!”
周末,张书记带着几瓶辣椒酱回了北京,第二天就打来电话:“朋友们都说好吃,卖光了,赶紧再多做些!”
代淑凤还是不敢信,直到看了张书记手机里的转账记录:“没想到咱村里人吃的东西也能换钱!”
从那以后,张书记拉着代淑凤外出学习、跑办证照,把农家饭桌上的这碗开胃小菜变成了有品牌、有身价的特色食品——在中科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找到优良辣椒品种;申请营业执照,办理食品小作坊登记证,成立辣椒酱厂;参观青县周黑鸭华北工业园,学习食品标准化生产……去年夏天,张书记带领村民参加央视《开门大吉》节目,代淑凤现场推介张常丰辣椒酱,成了全国闻名的“辣椒姐”。
张常丰辣椒酱火了,在村里办的农产品网店上,一天能卖出200多瓶。代淑凤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不但一年多时间就还清了欠款,还把儿媳妇娶进了门:“心里总算敞亮了!”
改变更多的是代淑凤的头脑。她主动开发新产品,找检测机构做营养分析、出质检报告,到南方学习直播带货,成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参加沧州市文创和旅游创意设计大赛……“过去见识短,想挣钱不知往哪儿奔,现在眼界打开了,到处都是机会。”代淑凤说。
今年夏天,河北省省长许勤到张常丰村调研,当场扫码支付买了两瓶辣椒酱,还鼓励代淑凤要带领更多村民富起来。如今,她不仅解决了3名脱贫群众的就业问题,还谋划着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邀请脱贫群众以劳力入股,大伙儿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把日子过得像那熟透的辣椒,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