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寇洪莹 本报通讯员 岳培新 张翠翠 郭聪慧
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加强改进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沧县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试点工作。
目前,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已建成,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实现全覆盖,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稳步推进。各乡镇、村依托综合文化服务站,整合党员活动室、道德讲堂、农村大喇叭、农家书屋等阵地资源,开展宣传理论政策、评树先进典型、帮解困难问题、乐享文化生活、建设文明乡风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遍布城乡的理论宣讲,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一颗颗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种子”植根沧县,以各种方式融入百姓生活,在百姓心中悄悄发芽、开花。
贴近群众 理论宣讲深入乡村
日前,沧县县委走基层宣讲团到捷地回族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从深刻认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意义、有利条件和重要特征,准确把握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和重要着力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等方面,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做了系统阐述。
沧县组建专兼结合的宣讲队伍,充分利用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理论政策宣讲,进机关、进农村、进企业、进校园、进网络,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木兰有约”宣讲团由县法院、县检察院、苍天律师事务所、县妇联工作人员组成。前不久,在旧州镇贾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沧县妇联组织“木兰有约”宣讲团开展《民法典》宣讲活动,结合生动案例,从安全、邻里矛盾等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入手,进行系统分析,把法治宣讲工作做深到基层,服务至家庭,提升了广大妇女的学法用法意识和法律知识水平,成为沧县贴近群众、让创新理论深入乡村的一个缩影。
沧县365百姓故事汇宣讲团走进大官厅中学,开展“全面小康、奋斗有我”主题宣讲活动。北白塔村幼儿园园长姜广旺以“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能忘记”为主题,向学生们讲述了“北白塔惨案”的历史,希望学生们珍惜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安定美好生活。“我们应该牢记历史,化耻辱为悲愤,化悲愤为自强、自信、自立、自尊,为祖国富强、民族复兴努力学习。” 学生马舒畅在听完讲座后有感而发。
除此之外,沧县丰富活动形式,创新活动载体,相继举办“书润初心 悦读青春”网上宣讲分享活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职工大学习诵读活动,开展“学习新思想、展现新作为”读书月活动,宣传方式喜闻乐见,打通创新理论传播的“最后一公里”。
评树典型 引导群众崇德向善
兴济镇后罗官屯村民魏金玲照料婆婆无微不至,不嫌脏、不怕累。在老人患病期间更是关心备至,想尽办法为老人减少病痛。因家庭和睦,邻里关系融洽,她的家庭被评选为“文明家庭”。梁玉芹和杨淑梅不怕苦、不怕累,毫无怨言、细致入微地照顾婆婆,在后罗官屯村传为佳话,获评“好儿媳”。善行功德榜上一张张灿烂笑脸,映射出精神文明创建成果。今年,兴济镇党委开展“文明家庭”评选活动,26个村街共评选出“文明家庭”52户。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一个好人就是一盏灯。近年来,沧县注重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组织开展“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并将评选出的先进典型在善行功德榜上公开展示,引导群众在参与实践中提高道德素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走进各村的善行功德榜,一段段温暖人心的凡人善举让人如沐春风。有多年如一日照顾卧床老人的,有在外打拼仍情系家乡捐款修路的……他们用真善美温暖社会,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范例。
沧县加大道德模范挖掘力度,把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扩大到各行各业、各家各户,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参与评选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评选出的道德模范更具代表性、典型性和群众性。
道德模范的评选、培树是一方面,弘扬、宣传道德模范事迹是另一方面。一直以来,沧县不断加大道德模范典型宣传力度,利用广播电视、道德讲堂、展牌展板、电子屏等多种媒介,持续开展公民道德模范学习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质,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宣传网络,将道德的力量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追求真、善、美的自觉行为,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不断进步。
今年以来,沧县支援湖北医疗队、左庆良、蒋付生、张健、陈金利、王吉才等入选月度“沧州好人”,王吉才还入选月度“河北好人”。县电视台《沧县好人》专题栏目播出身边好人事迹11期。中央电视台《战疫情——你保护患者 我保护你》节目报道了沧县支援湖北医疗队第四感控组组长王靖。新华社《此刻,我愿自己是光头强》刊发了沧县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高文娟的战“疫”故事。
扶贫帮困 与群众需求无缝对接
“我们村志愿活动搞得很好,按时看望孤寡老人、烈士遗孀,给他们带来很多欢乐。”李天木回族乡李天木村村民王淑琴说。李天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整合了红星志愿服务队、爱心团队、阳光队3个志愿服务队,开展护河、环境卫生清理、爱老助残等志愿服务活动。下一步,将志愿服务项目化、常态化、持久化,使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深入民心、深得人心。
在沧县,各类爱心志愿服务团体遍地开花。全县志愿服务队现有400余支,注册志愿者有10万余人,积极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捐资助学、环境保护等志愿服务,协调家庭邻里关系,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等困难和问题,形成了邻里互助、守望相助的良好社会风尚。疫情防控期间,各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积极开展蹲守卡点、环境保护等志愿服务活动,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旧州镇返乡大学生强潇、沧县职工爱心志愿服务队分别荣获市级防疫防控优秀志愿者、先进志愿服务组织称号。
如今,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全县处处都可以看到绚丽的“志愿红色”。志愿服务队结合时间节点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围绕世界环境日主题,组织志愿者做好夏收期间防火巡查,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秸秆禁烧宣传和巡防;围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普法宣传志愿活动;围绕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组织各种文明实践活动。
同时,志愿服务队还结合全县重点工作,开展实践活动。围绕创城工作,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共建美好家园”宣传活动;围绕人居环境治理,开展志愿清洁活动;围绕“爱国卫生运动”,开展“垃圾分类 变废为宝”宣传及环境卫生治理行动;围绕农业生产,组织农业服务志愿者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卫生防疫知识宣传等。同时,各专业志愿服务队创新设立了1小时志愿服务岗、周五活动日、周末乡村大戏台等志愿服务品牌,涌现出宋官屯村党员志愿服务队、杜生义务理发志愿服务队、薛官屯至善志愿服务队、姚官屯华鑫志愿服务队等一批志愿服务队伍。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起到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也让新时代文明在全县生根发芽。“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已成为全县人民群众的共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已在沧县大地蔚然成风。
文化惠民 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
今年,沧县纵深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既“送文化”也“种文化”,逐步建立完善起“百姓演”“百姓看”“百姓乐”的良性循环,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走出了一条以文化滋养基层的惠民新路。
完善基层设施,筑平台如火如荼。聚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完善村镇公共文化设施,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进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建立乡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健身广场等文化体育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使基层群众“休闲有场所、聚会有阵地、娱乐有舞台”,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农家书屋 书香弥漫”,把农家书屋工程纳入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建立实体与网络相结合的新型农村出版物发行网点,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到基层,通过以文化人、引领风尚,让农家书屋成为农民群众充电、休闲的好去处。
丰富文化活动形式,“送文化”风生水起。加大文化活动创新、项目创新、载体创新力度,致力提供更加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积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开展线上非遗展演,举办第七届“齐越杯”爱国美文诗歌朗诵比赛等。近日,2020年文化惠民“七进”演出活动走进基层,让广大村民近距离地感受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演员们高亢激越的唱腔、细腻入微的表演,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欢迎。同时,借助黄递铺十匠坊、狮舞传习所、姜庄子吉庆学校武术馆、盛海书画艺术研究院、李天木村戏剧中心、事竞成滑雪场等文化服务平台,在传统节日开展各类文化活动。
激励群众参与,“种文化”热火朝天。建立健全群众能参与、好参与、乐于参与的工作机制,激励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使群众真正成为公共文化的建设主体和服务主体。开展广场舞大赛、体育比赛、歌唱比赛等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人们文化生活需求,活跃繁荣群众文化生活,让群众在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获得精神滋养、增强精神力量。
成风化俗 把文明实践落到实处
行走在宋官屯村,街道干净整洁,主干道两侧墙体绘制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文化墙,一派文明乡风景象。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环境美”到“生活美”、从“外在美”到“内涵美”,宋官屯村强起来的不只是“面子”,更有“里子”。
随着移风易俗新风的吹拂,村中已经形成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新风俗。几年前,各家各户遇到红白事,打肿脸充胖子,互相攀比,大操大办,一个丧事办下来最少也得4万多元。如今,这一切在悄然变化。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以身作则,家有红白事时,不设鼓乐、不摆酒席、不放鞭炮,一切从俭。村中成立新的红白理事会,制定了详细的《工作制度》《改革方案》,以及奖惩措施,引导村民自觉执行。慢慢地,宋官屯村有了变化,穿孝袍改为戴纸花,坐宴席改为吃烩菜。勤俭节约代替了铺张浪费,简化流程取代了大操大办,村民们看到了效果,节省了费用,不再攀比,告别过去的“陈规陋俗”。
建设文明乡风,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沧县以打造移风易俗示范村、示范乡(镇)为抓手,以切实减轻群众负担、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为目标,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制发《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的倡议书,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中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倡导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全县510个行政村全部建立红白理事会,将反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纳入《村规民约》,并逐步推进红白理事会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文明理事的社会新风尚,涌现出谢官厅村、吕家楼村、宋官屯村等一大批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的移风易俗示范村镇。
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更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意义重大、使命光荣。沧县将始终坚持把群众的所需、所求、所盼作为文明实践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之花在沧县大地璀璨绽放、结出硕果,让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在基层实起来、强起来,凝聚起建设经济强县、美丽沧县的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