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
都是自己的英雄
□知 言
日历只剩最后几页,这是“坊间故事”今年最后一期。我们与行将过去的2020年作别,一如往年一样,这是彼此的约定,也是不变的仪式。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用这张薄薄的新闻纸,记录下数百张面孔,也记录下那些眼神交汇时闪烁出的温暖光亮。
这里有那么多瞬间,让人心头一热——脆弱与坚强、担忧与欢愉、坚守与信念、创新与传承……无论是故事里的人,还是看故事的你,这些经历都值得铭记。
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悄悄入侵了我们的生活。没有特效药、疫苗尚在研制、病例数不断攀升……一时间,城市安静下来,商场门可罗雀,车站不再喧闹,霓虹自顾自地亮着,时间像凝固了一样。每个人都揪着一颗心,人们对寻常的渴望从未如此强烈。
但我们依然心中有光,以向上的姿态迎接挑战。
在疫情最严重的武汉,在天寒地冻的村头巷尾……平凡的人们,不顾一切冲向一线,日日夜夜,无惧风雪。
搏杀、冲刺、决战,我们一路奋进。
奇迹,就在身边发生。
如织的人潮,与满城的春暖花开撞个满怀。车鸣声、叫卖声、欢笑声……熟悉的烟火气又回来了!
这一切,都是爱与信心的力量,源自每位平凡者的每次乘风破浪。
光标在屏幕游走,感动的目光停留在新闻纸上,我们与一个个平凡英雄相遇,这才是中国最真实、最动人的图景,也是中国最深厚、最伟大的力量。
我们把目光投向过去,记住每一张鲜活的面孔。也踮起脚尖张望未来,期待书写新的故事。
满怀期待,所以无所畏惧;怀揣梦想,所以笑对未来。
新的一年,愿温暖常伴你我。
英雄还乡
责任依旧
一眨眼,李倩从武汉回来已经9个多月了。
2月10日凌晨,时任泊头市中医医院脑病一区副护士长的李倩,作为我市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一员抵达武汉,进驻江岸方舱医院开展医疗救治工作,3月18日从武汉返回沧州。
那段日子里,36岁的李倩经历了两场治愈——一场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与病毒的生死之战;另一场是心理慰藉,帮助病区患者走出情绪低谷。在她看来,这两种“疾病”颇为相似,虽一时没有疫苗、特效药,但并非不可战胜。
在武汉江岸方舱医院,李倩每班工作6小时,给患者测量体温、发放药物、采集咽拭子、安置新入院患者以及进行心理疏导……这段经历,让李倩对“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有了更深感触:“病毒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失去希望。”
医术之上是仁心,李倩成了武汉人的“宝儿”,病区患者都愿意看到她。大家从防护服上认出她的名字,看见李护士来巡床,或者来发药,口罩上方,面屏之后,露出一双温和的眼睛,跑前跑后忙碌着,就仿佛看到治愈后的自己,信心大增。
如今,疫情的阴霾已经远去,但在李倩心里,肩上的责任并没有任何改变。
从武汉回来后,李倩调任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同时负责院前急救科和预防接种门诊两个科室的管理工作。这是两个刚刚成立的科室,小到一根棉签,大到各种医疗设备,李倩要考虑的事比在武汉时少不了多少。
虽然忙碌,但温情常伴左右。武汉的病人们仍不时发来问候:林阿姨和李阿姨邀请她到武汉旅游,小萍妹妹寄来了一箱水果……
医者仁心,对李倩来说,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信仰。
同样的信仰,也体现在更多的医护人员身上——进驻雷神山医院的沧州市中心医院护士于晓锋,抗击过“非典”、新冠肺炎两场疫情的任丘市人民医院的杨志杰……疫情当前时,他们化身英雄,义无返顾;寻常日子里,他们重任在肩,就在你我身边。
疫情之下
暖心常在
2020年行将过去,张曙光的火锅店,正一步步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走出来。
去年,31岁的张曙光,在清风楼附近开了这家贰子火锅店,生意红火。但今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火锅店迟迟无法营业。又想到那些在防控一线彻夜坚守的工作人员,一份担忧涌上张曙光心头:“外面天寒地冻,他们又那么忙,能按时吃上热乎饭吗?”他把
年前刚刚拾掇干净的厨房又彻底打扫了一遍,每天8时到店,采买食材、洗菜配菜、确定人数、拟定送餐路线……
最初那几天,采购食材不太方便。为能让更多人按时吃上饭菜,张曙光自己反倒一连吃了好几天泡面:“既为了节省时间,也为能多省出一份饭。”
巡警、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每天,张曙光要送出四五十份饭菜。有食客看到他发在朋友圈里的送餐消息,误以为饭店已经营业,纷纷打电话订餐,却又失望而归——他要让更多一线人员吃上可口的热乎饭。
疫情之下,每个平凡人都散发着温暖的光芒。
黄骅市旧城镇大马口村的田玉全,是一位卡车司机。2月,疫情气氛正紧张时,听说不少养殖场受疫情影响饲料紧缺,他决定提前复工:“对我来说,一两个月不复工没有太大影响,可要是所有司机都这么想,养殖场里的家禽牲畜怎么办?养殖户怎么办?其他准备复工复产的企业怎么办?”他明白,那些运单,不光是自己的工作,也是别人生活的支撑。
从出门那天起,为了不给乡亲增添感染风险,田玉全一个多月没回村子,工作、吃饭、睡觉全在车上,不足3平方米的驾驶室成了他临时的家。
春夏秋冬又一年,田玉全早已回到他温暖的小家,过上寻常而又幸福的日子。张曙光的火锅店生意渐渐回到正轨,正为明年的婚礼做着准备:“困难总会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平凡如你
温暖如光
像往常一样,张洪波架上手机、打开APP,直播信号准时从南皮县明槐南大街东侧的一间门市里向四面八方传递。
这里是张洪波的宏霞手工坊,一个再寻常不过的二层门市,一楼被布置成展厅、工作间,二楼则是他和妻子的生活区。但门口的牌子又表明了它的特别之处,这里是南皮县残疾人文化创业基地,也是南皮县就业扶贫车间。
52岁的张洪波,从事手工编织,他幼年患小儿麻痹症,要靠轮椅、拐杖才能行动。从2018年起,他每隔几天就会做一场直播,为残疾人朋友讲解手工编织技巧、残疾人能享受的相关政策……
和那些网红、“大V”相比,张洪波的粉丝少得可怜,只有2000多人,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对直播的积极性。在他心里,这不仅仅是一场直播,更是生命的意义。
在张洪波的直播间里,受益的残疾人越来越多,他们有的了解了相关政策,解了燃眉之急;有的学到一技之长,在张洪波的工作室实现了就业;还有的懂得了如何正视自己,走出自卑心理,与家人、朋友和谐相处。
伟大出自平凡,正是万千平凡者的无私奉献,才汇聚成这个温暖的时代。
献县中医医院妇产科护士长董艳芹,为一位素不相识的困难家庭婴儿,捐助了价值2万多元、共计100多罐奶粉。
黄骅市疾控中心的李洪峰,8年累计参加1500多次志愿活动,
更为一位18岁女孩捐献258毫升造血干细胞,为她点燃生命的火种。
……
人生路遥,平凡如你,不平凡亦如你。感谢你们,在平凡中做出了不凡,像一簇簇温暖的光,照亮了我们每一个人。
一份职责
一份担当
今年4月,沧州市妇幼保健院的医生张东玲,以沧州市援疆医疗队领队身份,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人民医院。
这不是她第一次来轮台了。2015年8月,她作为我市援疆医疗队成员,在这里工作了一年半。
5年前,首次到轮台时,落后的医疗条件,热情的当地居民,以及患者康复后的灿烂笑脸,都让她倍感责任之重。回到沧州后,她仍挂念着那里的患者和困难群众,资助困难大学生,在网上为当地医生做培训。
去年12月8日,当得知沧州对援轮台县援疆干部人才即将轮换时,她再一次递交申请书。这一次,她要为那里带出一批高水平的儿科医生,为孩子们的生命护航。
代买、排队、喂猫、通厕、维修……每天24小时,无论风雨,只要有订单,孙艳伟就会出发,穿梭在河间的大街小巷。他被人们称作“腿哥”,每天的工作,是帮客户解决五花八门的难题。“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看有没有用心去做。”他从不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但做事向来竭尽全力。
工作多年,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部ICU护士张薇、王莎,仍时常做着抢救病人的梦,是压力所致,更是责任使然。很多人觉得,ICU是医院里离死神最近的地方,是生死门。但在她们看来,死亡只是一少部分,自己所做的不单单是治愈,更是给予希望,给病人,也给病人家属。
……
对他们来说,摆在面前的,是职责;扛在肩上的,是担当。
乘“云”而上
创新突围
大棚里的甜瓜下了架,眼下,王胜国又在直播间里卖起了盆栽韭黄。
30岁的王胜国,是青县根枝叶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之一。他种植了3000多亩甜瓜,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一时销售受阻。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他学着年轻人的样子,尝试着开起了直播,在网上销售合作社里的农产品,成了“喜欢甜瓜的小哥哥”。
“云销售”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春季时,棚内温度已接近40℃,王胜国在大棚里直播了一个多小时,满打满算也就十来个观众,好不容易有人主动说话,还是做广告的。
有人说王胜国瞎折腾,他却觉得这是趋势:“一个网红搞半天直播,就能卖出一个档口两天的批发量。”
王胜国坚持了下来。如今,一场直播能卖出六七百公斤羊角脆。随后,又有好几位种植户加入到直播卖瓜的行列,王胜国相信:“虽然现在的直播销量还不算很多,但我们已经有了一个不错的开始。只要网络销售渠道一打开,一定是个大市场。”
乘“云”而上,以创新赢得自救的,还有健身馆老板袁朗。
今年上半年,袁朗的健身馆一直没能营业。百无聊赖之际,他拿起手机,一边直播“撸铁”,一边讲解健身过程中要注意的细节。
就连袁朗自己都没想到,正是这个无心之举,帮他找到了一条走出“寒冬”的道路。
袁朗一连直播了10天,不但吸引了很多粉丝关注,还有人刷起了礼物。今年3月,袁朗决定转型,从单一的线下门店式经营,拓展为线上、线下两种模式共存。
他利用暂停营业的这段日子,在健身馆里搭起直播间,还添置了全套的视频录制设备。袁朗并不确定“云健身”一定能带自己走出困境,但他相信,线上、线下打通,将成为健身行业的新方向。
疫情阴霾下,许许多多像王胜国、袁朗一样的经营者,正面出击、寻求突围,在“云端”找到了发展方向,在化“危”为“机”中开辟新市场,这就是创新精神。
传承坚守
满眼柔情
不少人劝李绍山把工作室改成接送站,他都拒绝了。
青县青州镇李镇村,李绍山的犀皮漆器工作室就在他的家里。村子毗邻学校,村里半数人家都挂着“小饭桌”“接送站”的牌子,这些招牌给村民带来不少收益。
在李绍山心里,钱不是最重要的。
这些年,总有人打着创新的旗号,向他推介腰果漆。这是一种合成漆,价格低、干燥快,但含有甲醛。李绍山不能接受:“创新可以,但不能为了逐利坑害别人。”徒弟劝他:“用腰果漆也能卖掉。”一个“卖”字,伤了李绍山的心,他给徒弟留了一句话:“太重利益的人,永远成不了手艺人。”之后再没联络。太多人把犀皮漆工艺当成追名逐利的手段,李绍山不是,他要把它传承下去。
因为担心手艺再度失传,这些年,李绍山一直忙着培养新人,他收了不少徒弟,指点过的人更不下三四十个,没门槛,想学就行。“既然改变不了大环境,至少可以把这门手艺传下去。”李绍山说。
手艺人,更是“守”艺人。
32岁的陶艺师张立民,放着好好的部队转业工作不要,一门心思回村烧瓷器。冬天,四下漏风的屋子冷得叫人哆嗦。到了夏天,窑室温度没低过40℃,张立民中暑晕过去好几次。有一回,直接倒在了窑壁上,只碰了一下,便“刺啦”一声,留了好大一块疤。
还有32岁的刘青。16岁进了家具厂,在堆满木材的厂房里做了一件又一件传统家具,从此生活里充满各式各样的榫卯和一辈子都闻不倦的木香味。“这是老辈人传下来的手艺,舍不得丢,更不能丢。”
老手艺日渐式微,是不幸;手艺人传承坚守,又何尝不是万幸?“守”艺人,有情怀、有信念、有态度、有担当,幸而有斯,让老行当、老手艺继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