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6日
第03版:03

驻村第一书记 《扶贫日记》

本报记者 李 颖 整理

带着村里的农副产品走进央视,走入《开门大吉》录制现场。

编者按:

日前,刚刚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受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表彰的海兴县张常丰村第一书记张巍婷,又收到来自北京的好消息——她撰写的《张常丰村第一书记扶贫日记》,在《中国扶贫》杂志举办的“我所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征集展示展播中,获得文字类作品特等奖。

2018年5月,国家信访局督查室副调研员张巍婷,来到国家级贫困村海兴县张常丰村任第一书记。她在带领村民阔步奔小康的同时,也坚持每晚写日记,记录所见所闻、所干所思。

我们从张巍婷的日记中选取了5篇,其中有推进产业发展的烦恼,也有取得成绩的喜悦,还有疫情期间组织驰援武汉的实录。这些日记,记录了张巍婷脱贫攻坚工作的点滴记忆,也见证了她与群众的深厚感情,更反映了扶贫工作给贫困村带来的可喜变化。

2018年6月15日

星期五 晴

一个馒头

开启致富思路

一个月前,我刚从局里来到村里的时候,还抱有一丝浪漫和天真,因为张常丰村的东边就是大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应该不是扶贫路上的奢望吧?然而现实粉碎了我的幻想。我们村是北方最普通的一个村子,没有任何特色,集体收入几乎为零。男人们受大累出去打零工,妇女们除了做饭就是接送孩子。由于土地盐碱,小麦亩产最多不到200公斤,年景不好时甚至颗粒无收。有什么办法能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呢?我陷入了苦恼之中。

前天,村民刘树海叫我到他家吃饭。一进门,嫂子正把热气腾腾的馒头端上桌,我一尝,很筋道,有嚼劲儿,还特别香。嫂子说:“这是用咱自家种的盐碱旱地小麦磨成的面粉做的,啥也没掺,吃着放心。”一番话,打开了我的思路:村民致富是否可以从“面”上做文章?

今天晚上,我召集了村“两委”班子和村民代表,以“如何发展盐碱旱地小麦及面食深加工产业”为主题进行讨论。刘淑芳说:“咱村的地不能浇水,一浇就泛盐碱。”齐志亭担心地说:“咱们的‘大红芒’小麦虽然好吃,可是产量太低了。”刘鹏翔反问:“谁家不种麦子啊?现在全国哪儿没有面?咱们卖给谁呀?”我问:“咱们的小麦真的不打农药吗?”大家都说:“冬小麦,冬天也没啥虫子,再说了才产300多斤,也懒得打。”王明说:“咱村过年、娶媳妇都蒸面花。正好我侄女结婚,我去给你拿几个来。”

不一会儿,他就把面花拿来了,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好看的面食,有动物、植物和各种吉祥的符号,寓意着对风调雨顺、幸福生活的向往。我还看到了精致的面花模具。大家的讨论,触发了我的灵感:“卖香油的不知香油香,我这个北京来的,反而觉得咱村的面特别有市场!”

2019年4月24日

星期三 小雨

带着面花、辣椒酱

上央视

今天,是我和村民代表带着村里的农副产品走进央视,走入《开门大吉》录制现场的日子。

大家很兴奋,村里来了6个人,有4个人是第一次到首都。我的心情更多的是忐忑,在央视这么大的舞台上,是出彩还是出丑可能都是一瞬间的事。但是,为了宣传村里的农副产品,我只能尽全力表现了。

当主持人尼格买提喊出“请选手登场”时,我就像一个走上战场的战士一样斗志昂扬,大步走上舞台,落落大方且自豪地介绍了自己:我叫张巍婷,是海兴县张常丰村的第一书记。然后又介绍了张常丰村和前来助威的国家信访局代表团。

我先后答对了3道题,并闯关成功。拿到了1.5万元梦想基金,也得到了广告时间和展示产品的机会。我介绍了村里的情况、村民贫困的原因,以及我们变短板为优势的思路,说明了“大红芒”小麦属硬质麦,它的钾元素和植物蛋白含量比一般小麦高,而且我们用石磨加工,面粉的口感会更好。当张常丰村的“三面红旗”“四缸酱”端上舞台时,小尼拿起一个热腾腾的面花,蘸着辣椒酱吃起来,一副回味的表情,半天也不说话。我心想:主持人词穷了,无以言表这美妙的味道吧?我每次吃也是这样,就是你最想要的那个味道,你却不知道怎么形容它,哈哈,心里美!

最后,小尼和我合了影,还要为我们村的扶贫农产品作公益代言。现场,很多观众关注了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并当场下单。今天,我感悟到,为村民的幸福去努力奋斗,是一种无以言表的幸福。

2019年8月5日

星期一 晴

村里的馒头和面花

有了第一张身份证

上午,我正和马玉娟在村电商中心认真地梳理商品,齐福田推门进来,手里举着一个崭新的还未来得及折叠的证件。“书记,小作坊证领回来了,尾号是个8!今天请你去家里吃顿面条,尝尝我的手艺!”看到这个还飘着墨香的食品小作坊加工许可证,我内心的激动不比齐福田差。

《河北省食品小作坊管理办法》出台以来,海兴县还没有为面食类小作坊办过证。为此,我还向县领导写了申请报告,请有关职能部门帮助我们办证。但是许多村民不理解,他们觉得办证虽然免费,但有了证就会有人管理他们。为了动员齐福田家办证,我和村干部跑了十几趟。第一次去他的蒸馒头作坊,屋里比较凌乱。我告诉他彻底打扫一次,但第二天再去时,没有一点儿变化,齐福田老婆拉着脸说:“打扫卫生没时间,正经事还忙不过来呢!”后来我们又多次去做工作,都是无功而返。

促使齐福田夫妇发生转变的是我的一个电话和一条微信。那天我在去培训的火车上给齐福田打电话:“大哥,你不办证永远只能挣个加工费,你和嫂子每天凌晨起床,累受得大,钱却挣得少。而且随着市场的规范,像你这种无证经营的,迟早会被取缔,可能连个加工费也挣不来了,办证宜早不宜迟啊!”后来,我找来设计师给办理小作坊证的几户人家画房屋结构图。当时,因为身体不适,我正在医院做检查,就给村干部发微信:别忘了齐福田!后来听村干部说,齐福田看了那条微信,半天没说话,掉了泪。

今天,齐福田第一个领到了证。我说:“齐大哥,祝贺你!拿着证咱们合个影吧。从今以后,咱的面条、面花、馒头都是有身份的农副产品了,都能上云端在网上销售了。咱村的扶贫产业,你带了个好头啊!”

2020年2月17日

星期一 多云

张常丰村

爱心产品驰援武汉

一夜没睡踏实,清晨5点半我就匆匆起来了,和村干部一起将准备好的面食产品,小心地装车、扎牢。来不及吃口热饭,满头的汗已驱走了寒意。我与村民齐立顺、马玉娟一起,要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车程,把捐赠给武汉的250公斤挂面、300个果蔬面花送到北京西站。那里,有北京天泽艺术基金会的人等着我们,捐赠物品装上火车发往武汉,最终分配单位是武汉儿童医院。

前几天,大家做好防护措施,开始加班加点赶制捐赠给武汉的面食产品。不但要把我们的心意送到武汉,还要力求做出我们的最高水平。和面、发面、制样、配色,每一个参与的村民内心都是激动的。齐昌亭嫂子一边和面一边说:“在全国抗疫的战斗中,咱们也是参战的一员。党和国家给了好政策、派干部驻村带咱们致富,脱贫不能忘党恩!”

上午10点10分,我们准时到达北京西站,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将东西装上车,目送列车徐徐驶离站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疫情,武汉最重。此时,我代表全体村民在心中向那些抗疫一线的英雄致敬:没有被禁锢的城,只有不离开的爱,只要大家全力以赴,一定能赢得这场战役。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2020年3月12日

星期四 多云

王金明的贷款

办下来了

今天,我带着村民王金明到县劳动就业局,帮他办理了人生中的第一笔创业贷款10万元。办完出来的时候,王金明是兴奋的,从背后看,他走路的步伐像要飞起来一样。

王金明夫妇是村里的普通农户,经济拮据,在村口经营熟食生意。得知王金明曾在工艺美术厂工作,我就鼓励他做有艺术气息的面食面花。于是,他尝试着用天然果蔬汁作颜料,制作了愤怒的小鸟、小猪佩奇等各色果蔬面花。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们夫妻是“面花鸳鸯”。王金明激动地说,把个人爱好和致富结合起来很幸福。

年前,面花的销量很大,夫妇俩两个月就卖了1万多元。我和王金明商讨,他的生产场地很小,遇到大的客户不能保障供应,建议他扩大规模。但是,王金明却担心扩大规模、投资设备赔了钱,犹豫不决。上周,我给在临村扶贫的崔书记打电话,他主动和王金明通了电话,谈了自己以前勇敢创业的经历,说:“我觉得你有必要冲一冲,试一试。”我又打电话给我的大学老师时教授,她认为,卡通面花可以当成礼品经营。当时,王金明就有了信心,特别是听到大家对卡通面花的认可时,激动得眼圈都发红了。

解决了资金问题,“面花鸳鸯”可以撸起袖子加油干了!晚上准备休息时,收到了王金明爱人的一条微信留言:“张书记,谢谢您,我们爱您!”

2020-12-26 本报记者 李 颖 整理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957.html 1 驻村第一书记 《扶贫日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