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江大力倡导把传统武术转为“国术”,创办了“国术研究馆”,被称为“国术馆之父”。
张之江是中国的骄傲,也是沧州的骄傲。张之江(1881-1966年),盐山县(今黄骅市)刘老人庄人。受“体育救国”思潮的影响,张之江主张“强种御侮,明耻教战”,倡导以武强身,救国为民,为改武术为“国术”奔走呼号。1928年3月24日,国民政府在南京创建“国术研究馆”,将武术真正上升到国家层面。当年7月,改组为中央国术馆,张之江任馆长。
中央国术馆隶属于国民政府,并不归教育部管辖,因而国术馆毕业生没有资格进入学校从事国术教育工作。在1932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许多人提出体育师资匮乏急需大量培养的问题。张之江抓住机遇,立即委任庞玉森筹备建立“体育传习所”。1933年,中央国术馆体育传习所开始招生,学制两年。随后,中央国术馆体育传习所改称“中央国术馆体育专科学校”,学制改为三年。1936年,学校更名为“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1937年,抗战爆发后,“国立体专”开始向内地迁移,先由南京迁往长沙,继而迁往昆明。1940年,教育部部长陈立夫前往昆明视察该校,同意学校更名为“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直属教育部。1946年7月,“国立体专”全体师生迁来天津,在天津北站河北体育场复校。直至1949年8月,“国立体专”并入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后改称“河北师范学院”)体育系。
“国立体专”培养了一大批大师级武术人才。其中,张文广、温敬铭、傅淑云代表中国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武术表演,引起世界性轰动。为此,张之江获得了这届奥运会以“五环”为标志的纪念章,被誉为“中国国术开始走向国际体坛的第一人”。
张之江,作为出生于武乡、成长于行伍、醉心于国术的“国术馆之父”,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传统武术的淘金者、武术文化复兴的领航者、现代武术教育的首创者和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开拓者。其卓越见识、创新精神和不同凡响的骄人业绩,让后人感佩不已。
曹广欣 周 娜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