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被心理的“坎”绊倒了
面对孩子不尽如人意的成绩,作为家长,你是否想到,也许并非孩子学习不努力、不用心,而是他在心理上遇到了过不去的“坎”,缺乏学习动力。没有动力的孩子,学习就会缺乏主动性,越到高年级成绩越差,甚至还会因此产生厌学情绪。
为此,记者走访了沧州市第一中学心理教师张静,请她帮助家长朋友们找一找孩子成绩不佳的症结所在。
因“习得性无助”怀疑自己的能力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作习得性无助,它是指由于多次努力仍无法达成目标后,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绝望和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曾在1967年做过一个实验,他把一只狗关在铁笼子里,只要拉响警铃,就给狗施加电击,由于在笼子里逃不出来,狗只能四处乱撞,惊恐哀嚎。经过多次以后,只要警铃一响,即使没有电击,狗也会在笼子里惊恐哀嚎。哪怕是后来在电击之前把笼门打开,狗也不会逃脱,仍然待在笼子里,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著名的“习得性无助”实验。
其实,习得性无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同样存在。比如,一个人在做一件事情时总是失败,他就会认为自己不适合干这件事,对自己干这件事的能力产生怀疑,久而久之,就会放弃努力。
很多孩子缺乏学习动力的根本原因,就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之中。它很容易让人自我设限,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由于经常考试成绩不好,心理受到多次打击,孩子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和兴趣,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
找准原因对症下药
那么,孩子的“习得性无助”心理状态是怎么来的?孩子的学习动力又是怎样失去的呢?张静梳理出了以下几个常见原因。
亲子关系不良 亲子关系不良是孩子学习的最大障碍。因为学习是脑力劳动,需要学习者具有良好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如果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不好,沟通不良,就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必然会对学习产生影响。因为孩子年龄还小,当他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最需要的是得到父母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考试考得不好的时候,孩子本来心里也很不好受,这个时候最需要家长的安慰和理解。但很多家长往往在这个关键时刻,给予孩子的不是支持与理解,而是批评和埋怨。这种做法是对孩子学习积极性最大的挫伤,也是导致亲子关系不良的最主要原因。
体验不到成就感 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在学习中感受到的全是挫败感,老师的批评、家长的不理解、同学的瞧不起,这些都是对孩子学习动力的极大伤害。人之所以会对某一件事情感兴趣,最重要的原因是体验到了成就感。同样的道理,要想让孩子学习有动力,一定要让他在学习上体验到成就感。
努力却见不到效果 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很多还是非常努力的,但因为学习方法不对,又得不到家长的心理支持,如果经过努力成绩却不见起色,自信心就会受到打击,进而逐渐丧失学习动力。在这个时候,家长的心理支持就显得非常重要,最好和孩子一起想办法,找到学习成绩提高不上去的原因。
老师的负面评价 有不少孩子是因为喜欢某一个老师而喜欢学习他所教的这一门学科,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老师的重要作用。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初中和小学的孩子。因此,作为老师,在教育学生时一定要讲究方式和方法,千万不能从人格层面去否定孩子。
得不到家长认可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会逐步升级,孩子的学习成绩永远赶不上家长不断提高的要求。孩子不管考多少分,家长都会觉得还有提高的空间,内心总觉得不满意。家长这种永不知足的心理状态也会对孩子的学习动力产生伤害。有不少家长把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都归结于孩子不努力,很少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孩子的努力和小的进步不能得到家长的认可和鼓励,孩子就会慢慢和家长拉开心理距离,从而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
错误的自我认知 因为孩子年龄还小,和社会接触比较少,对很多事情的认知还很不完善,如果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不能给予孩子很好的心理疏导,孩子就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自信心就可能受到打击,就会形成“努力也没有用”的错误认知。错误的认知一旦形成,改变起来就比较困难,因此,家长一定要和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的心里状态,孩子一旦有什么心理困惑,家长要及时疏导,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正确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