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020年12月29日
第08版:08

伤痕是光荣的印记

本报记者 杨静然 本报通讯员 高 箐 李冠达

“参加抗美援朝是我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事情。战场上,我经受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提起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经历,旧城镇旧城村88岁老人刘维申激动不已,话语中饱含深情,思绪也一下子回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1949年,刘维申参军入伍,在19兵团司令部负责保卫首长。1950年,18岁的刘维申跟随部队入朝作战。最初,部队来到山东兖州参与动员大会,听朱德总司令在19兵团进行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动员讲话,慷慨激昂的一席话,让他备受鼓舞。随后,刘维申所在部队从济南乘火车出发前往朝鲜。“当时大家坐的火车就是那种拉货的火车,没有窗户,也看不见外面。”刘维申说,不知开了多久,火车就到了安东。

在朝鲜,刘维申在19兵团司令部警卫连担任警卫员,负责保卫司令员杨得志。“当时不分昼夜地打仗,到处都是被子弹、炮弹打的洞,房子也都被炸得不成样子……”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老人不禁有些哽咽。

“保卫首长的工作分内围和外围,我负责的是内围,24小时在首长身边,保卫他的安全。”刘维申说,作战打仗都得依靠首长指挥,自己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不敢有一丝懈怠。由于敌人攻势迅猛,每天飞机都在轮番轰炸,首长所在的防空洞需要用树枝、树叶进行掩盖,以防被敌人发现。

一次,刘维申所在的防空洞被发现,遭到了敌人的猛烈进攻。“3架飞机轮番轰炸,到处都是碎片。”刘维申说,无论敌人的攻击多么凶猛,大家也必须趴在原地不能动弹,否则就会暴露目标。“就这样轰炸了一天一夜,直到没有动静了,他们才离开。那一天,死伤无数。”说着,老人情不自禁流下了热泪。

在朝鲜的这几年中,刘维申遭遇过的险境数不胜数,他的腿上、脚上至今还有当年留下的创伤。“当时我们作战穿着棉袄过冰河,身上的衣服全都湿透了。”冰天雪地,刘维申和战友一起趴在厚厚的积雪里同敌人周旋作战,身上的冻伤也都是那时留下的。

停战后,刘维申所在部队继续留在朝鲜,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留在朝鲜的志愿军,一方面开山挖防空洞,官兵们住在防空洞里,大炮也拉进了防空洞,随时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帮助朝鲜人民恢复生产,搞建设,重建家园。

1956年3月,刘维申成为第一批回国的志愿军。火车站里,挤满了前来送行的朝鲜人民,他们流着眼泪,不停道着感谢。“我们坐在火车上落泪,朝鲜人民站在火车外流泪。”刘维申说。

复员回家后,刘维申原先是在当地供销社上班,后来为了响应国家“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号召,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辞去工作,回家务农。

刘维申老人一生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对子女也是严格要求。峥嵘岁月,他们浴血奋战,在历史上书写荣耀。解甲归田,他们鲜少提及过往。

2020-12-29 本报记者 杨静然 本报通讯员 高 箐 李冠达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8359.html 1 伤痕是光荣的印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