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1日
第05版:05

你说我说 扮靓母亲河

大运河爱心志愿协会名誉会长王成东:关于大运河,最重要的话题是保护好、利用好。要举全社会全民之力,人人参与保护,人人参与建设,人人都有获得感和参与感。既要考虑现实,更要考虑长远。现实是要考虑民生问题,长远是要考虑环境问题。民生涉及到沿线百姓的实际利益和沧州人民如何参与其中的问题,环境则涉及到未来的生态和发展。都很重要,都要兼顾,不可或缺。要考虑天时地利人和的平衡关系,既要借宏观政策的这个天时,又要考虑大运河在沧州本土的历史渊源和作用这个地利,更要考虑沧州人对大运河的感情与开发使用保护热情的这个人和。做好了这些,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就成功了一半。大运河是人民的劳动成果和文明结晶,要让全体沧州人都参与进来,而不是作壁上观,不但参与建言献策,而且参与实际投资建设。比如民俗民宿建设,可考虑原住民直接参与,微型景观建设也可以考虑民间资本介入,纳入总体规划和布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过去的一年,新华区大运河爱心志愿协会,结合沧州和协会自身实际,坚持站好位,不越位,不缺位,补台不拆台,党委有号召,我们有响应,政府有要求,我们有行动,群众有需求,我们有活动。积极通过“民间河长在行动”公益项目,开展旨在保护碧水蓝天的公益活动,为营造碧水蓝天,献计出力。全力参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活动,做好大运河修复展示区游人疏导劝导引导公益活动。与其他社会组织有效联合,积极开展巡河护河,达到宣传大运河文化的效果,又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一举多得。继续坚持开展“情满大运河温馨助人”系列公益活动,全年精准资助近百人,通过行动传导党和国家好政策的温度和感情。

过去的一年,协会付出了努力,收获了快乐和肯定。本人也先后被评为“美丽中国 我是行动者”百名最佳环保志愿者、“全国民间河湖卫士”。新的一年,我们的口号是:奋进新时代,献礼第一个一百年。

地方文化学者刘增祥:“文化八仙桌”走过了不平凡的2020年。在疫情大于天、全民防疫、复工复产保民生的大局下,“文化八仙桌”的主创团队团结广大同好同仁,殚精竭虑、精心筹谋,采用网上互动、现场录制等多种方式,在大运河保护、发掘文化积淀、古城史话、武术传承等方面一期期办下来,传播了很多有益的思路见解,受到社会好评,实属不易。

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开辟新的方面。一是以沧州大运河串联起的沧州水系暨水文化的历史影响,包括水利工程、水网形成、农耕灌溉、水运民饮、文人足迹、诗文作品、水务机构演变等。二是深挖近代沧州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包括辛亥革命、建党、国共合作、武装斗争、全民抗战、根据地建设等。三是沧州几大工程的建设历程,有根治海河、大化落沧州、沧炼建成、黄骅大港的立项及建设、沧州城及部分县城扩建新城等。四是以文化色彩的命名及建设的城市由来,包括武术之乡、杂技之乡、鸭梨之乡、枣都、弯头之乡、管件基地等。五是域内其它文化的挖掘发展。

沧海印社社长、西泠印社理事韩焕峰:中国篆刻和大运河先后被列入“世界级文化遗产名录”,可谓文化的契合。大运河北起通州南到杭州,从沧州穿城而过,成为沧州文化母体之一。1985年4月,沧海印社成立于大运河畔的沧州,篆刻文化和大运河文化亦形成契合和巧合。从沧州到杭州是一路水脉,从沧海印社到西泠印社(杭州)又是一脉印宗,从地域上讲,“南有西泠北有沧海”的格局,古人在1400多年前就拟定好了,实为“天作之合”。

篆刻不仅是世界的,更是人类的。自“中国印”——舞动北京肖形印,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的会徽后,中国印章走向了世界。之后,由百年历史的西泠印社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艺术院报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于2009年批复,中国篆刻被列入“世界非遗代表作品名录”。

2006年秋,由河北省南运河河务管理处、沧州市文联筹建的“大运河碑廊”竣工。沧海印社积极参加,选定25位社友创作与大运河、水利有关的内容。沧海印人用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诠释了古运河的历史面貌和造福人民的功绩。我特意在碑廊的甬道上设制一方吨半巨印“人智河清”。此印取古鉨式金文入印阴刻,高古苍浑,遒劲峻拔,印面朱多白少,象征吉祥之意。我又即兴作诗:“运河故道建碑廊,古郡浮阳添锦装。泼墨挥毫书盛世,人智河清民安康。”用楷法刻成四面边款,与巨印两相呼应。又在四周设置了4个瓦当台礴: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用大篆书写:青龙腾空、白虎称雄、朱雀飞躍、玄武通灵。“四灵”配巨印,相互辉映,为大运河增添了一道人文景观。期待大运河畔的篆刻巨碑早日落成。

文化爱好者、律师王吉仓:2020年是我涉猎大运河文化最深刻、最广泛的一年。作为历史文化爱好者,因痴迷大运河沿岸名楼特别是朗吟楼、南川楼,广泛深入搜罗历史资料,辑录了有关朗吟楼51名作者的65首(篇)诗、词、序、疏、尺牍等作品。有幸应主创团队之邀,参与了“文化八仙桌”第120期“名楼临波瞰长河”为主题的访谈,4月16日《沧州日报》第五版发表了我的部分商榷、探讨性意见。

4月18日,我应邀参加了市大运办组织的有关南川楼、朗吟楼设计座谈会,在座谈会上披露了有关南川楼、朗吟楼最早历史资料的出版线索。研究者们据此线索找到了原始史料,解开了南川楼相关谜团,自觉对大运河名楼研究有所贡献,非常欣慰。 8月22日,我游览了大运河沿岸的周官屯水利穿运枢纽、九宣闸、马厂炮台……11月7日,捷地闸大运河碑廊观瞻了乾隆碑……通过游览,切身感受到大运河深厚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积淀。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很多历史资料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更快捷充实。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新问题新资料。

地方文化研究者吕少军:2020年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文化八仙桌”在疫情严峻的情况下,线上访谈,为读者献上精神大餐。尤其是作为沧州的母亲河——大运河文化带讨论和交流,令人耳目一新。令人感动的是对张锡纯于1924年在沧州运河边开办立达医院的情况进行了持续探究,丰富了张锡纯先生生平事迹和沧州医药文脉内涵。

张锡纯作为中西医结合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为中国医药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是“文化八仙桌”栏目促进了张锡纯文化研究,突破了过往注重对其理、方、法、药研究,忽视张锡纯文化层面的探究,突破了重术不重人的现象。近两年来,故乡沧州研究张锡纯文化热潮已经初步显现,这与“文化八仙桌”的挖掘、宣传有直接关系。期待在新的一年里,“文化八仙桌”为沧州的医药文化挖掘和弘扬作出新贡献。

摄影师孙希旺:我对大运河的感情深厚,因为我在大运河畔长大。小时候的情景时时走进我的梦中。我怀念记忆中的母亲河,它的点点滴滴串起我的人生。我更喜欢自然原生态的大运河,岸边草长莺飞,老树昏鸦。河道上一缕阳光透过树稍,万道霞光映照在这片沃土,那都是生生不息的希望……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大运河文化建设,运河两岸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不可能再现当年的一切,但内心期盼大运河变得越来越美好,继续造福这片土地。

热心读者白文岐:“文化八仙桌”访谈,让我这个在运河边上长大的孩子重新认识了大运河。访谈利用周末休息时间为大家打开了沧州文化的历史画卷。我们了解了谢家坝、红孩口等文化景点。这些,就像仲夏夜里天上闪烁的星星,一条大河纵贯南北,河边有张娘娘、戴尚书、冯玉祥等。通过了解大运河,我了解了沧州的前世今生,知古而鉴今。而今政府正在大力建设运河景观带,努力展现母亲河的美丽风采。

地方文化研究者王立成:在极不平凡的2020年,“文化八仙桌”继往开来,紧跟时代潮流,立足沧州本土文化,放眼广阔天地,推陈出新,为广大读者送上了一道道美味可口的文化大餐。尤其围绕大运河保护与开发的宏大课题,利用沧州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大运河文化、文化带建设为主线,积极谋篇布局策划,力图穿越历史时空,将运河自然风情和人文魅力全方位立体式地呈现给受众,使读者能观、能读、能品,进而置身于岁月沧桑与时代发展交织的梦想中去,感受文化复兴内涵的美好。可以说,访谈栏目有关人员是平凡而优秀的,是不负过去一年时光的,也许他们的工作朴实无华,但背后为沧州大发展所做的文化推介之举却着实功德无量,需要铭记于心。

希望在即将到来的2021年,访谈能再接再厉,继续深入挖掘大运河作为内河型人工河流的历史文化特质和“线型景观带”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现实意义。

清风市集发起人张立民:我要为“文化八仙桌”系列访谈之大运河点一个大大的赞。

访谈先后进行了《煮海为盐 大运兴沧》《古城街巷 文韵回响》《袅袅秋风运河水 脉脉文心读书人》《我武维扬 德被家邦》《清风楼月 运河人家》等20余场次,作为一名年轻的艺术工作者,受益颇深:有那老街古巷的老照片;有那讲述人文地理的旧书籍;有那脍炙人口的木板大鼓;更有那蜚声中外的武术杂技……

访谈每期都是知识满满的生动的教育课,使我更深入地了解大运河两岸的精神文化生活,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魅力,提升了自豪感。

我一直关注沧州文创艺术方面内容。沧州文化底蕴深厚,但年轻的从业者却十分薄弱,城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要有过硬的文创艺术园区,扮靓城市、服务城市和奉献城市,同时还可吸引回沧州籍艺术人才、留住本土院校艺术人才、引来外地艺术人才。

期盼新的一年里访谈办得更好,将大运河两岸的新气象新风貌呈现给狮城百姓。

2020-12-31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8632.html 1 你说我说 扮靓母亲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