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张徽贞 周红红 摄影:魏志广
本报记者 齐斐斐 寇洪莹
深冬的天空,蓝得透亮。南皮县大浪淀乡肖九拨村的大喇叭,大清早就响了起来:“党员们,乡亲们,今天沧州日报读书会走进咱们村,给咱们送书下乡、送科技、送国学,大家一会儿都来学习啊!”不到半个小时,村委会会议室就坐满了人。
2020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沧州日报读书会走进帮扶村。被邀同行的还有沧州市农科院的农业专家和沧州市国学院的老师。同时,联合了新华书店、沧玉种子公司一同送知识、送科技下乡。
脱贫攻坚 推动乡村阅读
南皮县肖九拨村2014年建立了图书室,是南皮县较早建立的一批农村图书室。多年来,市妇联、县市爱心协会等组织都曾为他们捐赠书籍,目前已藏书几千册。老书记于文昌是村图书室的保管员,这几年, 看书的村民越来越多,图书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42岁的于文凯,是养鸽子专业户,已经饲养了5年。村中没有图书室之前,他都是去县里图书馆或农业部门查阅资料。自从村里建起图书室后,很多科技养殖类书籍就成了他解决问题的法宝。一旦出现养殖的问题,他都要去图书室借阅有关书籍来看,为他的养殖业提供了很大帮助。
肖丽是种植玉米小麦大户,承包了80亩地,专门种植大粮作物。“图书室里大部分是农业书籍,我觉得看着特别解渴。种地也可以发家致富,今年的玉米又是大丰收,老百姓种地也得与时俱进。”肖丽笑着说。
肖金水是村里的贫困户,被火烧伤后,身残志坚,在力所能及打点零工的同时,家里的几亩地是他最大的收入。他爱看电视、爱看书,经常去图书室借书,认真阅读,在土地里刨金,现已顺利脱贫。
现任村党支部书记于宝昌说,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村“两委”特别注重脱贫不脱志,让大家多学习,开拓视野,发家致富。农民贫困,往往穷的是思想,多看书,多实践,才能在这片土地上获得更多幸福。村中特别关注精神文明建设,成立了秧歌队、广场舞队,让农民们真正充实起来、幸福起来。
在抗击疫情期间,村图书馆也发挥了相应的作用。在全国按下暂停键的时刻,村“两委”班子积极组织志愿者,在村口轮流值班,面粉统一采购,为老百姓减轻了负担。疫情稍缓和时,3月份,又组织卖家把村里积压的玉米,全部卖掉,几乎没造成老百姓的损失。说起图书室,于宝昌书记笑着说,疫情期间,村民们都不能出门,村干部们就给村民们往家送图书,让大家看,让大家多学习知识,争取在疫情过后,能把地种得更好,把工作干得更好。
科技助农 帮扶到田间地头
此次活动邀请了沧州市农科院小麦试验站原站长赵松山,他为村民们讲解了大田作物种植和病虫害防治等相关知识。赵松山与小麦打了一辈子交道,曾经到肖九拨村给乡亲们做过现场指导。说起小麦来,他如数家珍,眼睛里闪着光。
从翻地、播种,到用化肥、保墒、浇水、打药,每一个时间段,都有标准。小麦生长期,出现什么情况,需要怎样应对,赵松山都作了详细的讲解,并结合科普种植小册子,比对照片,让村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
老书记于长生一边听一边记录,对于现在幸福的日子,老人家很是欣慰。肖九拨村地处南皮东部,1600多村民,几乎都是靠农业维持生活,贫困村的帽子戴了几十年。
自2018年精准扶贫春风入村,建立了残疾人救助室,开展产业扶贫,使贫困户增产增收,修路,置办垃圾箱,资助贫困学生,建成日间照料所……老书记数说着村里的一连串变化,幸福漾上眉梢。
肖九拨村以种植大田作物为主,来自河北沧玉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张云海,讲述了玉米种植的相关知识。该公司常年开展玉米新品种培育、扩繁,同时承担国家黄淮海夏播玉米区域试验、河北省夏播玉米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等科研工作,这些适合我市种植的玉米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对确保我市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增效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同时,公司关注扶贫,一直以来,资助贫困学生,下乡为贫困户做好种植服务,让先进的科学技术深入田间地头。
村民叶廷明这两年种的就是沧玉的玉米种,十几亩地,亩产500多公斤,增产丰收。“去年玉米价格偏高,一定会多卖钱,科技助农确实好。”叶廷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文化惠农 文明风吹开幸福花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细胞,家庭美德是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基础。社会在哪里?社会不仅在政府的机构设置中,更在万家灯火中。所有的机构设置都是服务于万家灯火的,为了繁荣稳定,为了岁月静好。
沧州国学院副院长、传统文化学者、河北省多家大学客座教授翟广瀛,为乡亲们讲解了夫妻、亲子、忠孝等传统文化。一句句名言警句,一个个典型故事,翟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乡亲们感同身受,频频回应。
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是轴心,无论是行孝悌之道,还是尽教育之责,夫妻和睦都是最核心的元素。如何做到夫妻和睦?需要对婚姻的珍惜与经营,需要正确的伦理观、价值观。夫妻之道是夫妻各安其位,互相理解包容,才能幸福和睦。孝悌之道应感恩父母,疼兄爱弟,孝道是古代八德之首,百善之先,是为人之道的第一课,所有道德教化的基础。“首孝悌,次瑾信”,把道德教育挺在前面,这才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线,也是“系好第一粒扣子”;“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原则上顺应孩子的天赋去施教,才是成才之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告诉人们,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是我们民族的家国情怀,家庭是最基础的细胞,根基不牢地动山摇,所以圣贤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家和出发才能走向万事兴。
听着这样感人的讲述,村民朱翠兰的眼睛湿润了。65岁的朱翠兰2018年被沧州市文明办授予“沧州好人”荣誉称号。她早年丧夫,独自抚养儿子长大,几十年照顾智障无劳动能力的小叔子,孝敬公婆。孝悌之心体现在她几十年生活的每一天。“我没学过传统文化,我却践行着传承着传统文化,感觉自己这辈子特别值,心里敞亮。”朱翠兰拭去眼角的泪水。
78岁的于前春老人和老伴皮云珍都是老党员。这些年,在村建设中,积极参与,保护国家和集体财产,处处起带头表率作用,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在村中德高望重。老人笑着说:“这些词语我们不会说,但是做人要有德行,家庭才和睦,邻里关系才好,才会有个好名声。”
还有叶金绪,村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患强直性脊柱炎,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多次参加公益爱心活动,在帮扶队的帮助下,已经顺利脱贫。听着一个个关于家庭的故事,叶金绪有些激动,他感谢一直以来帮助支持他的人们,他说以后会更加努力过日子,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活动中,新华书店还为村里的孩子们送上了儿童图书,送到了孩子们手中,让读书成为孩子们的人生起点,让读书成为从小的习惯。
当田野遇见书香,会陌上花开。期盼农民的日子,在书香充盈中,越来越红火,越来越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