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05日
第03版:03

绿釉陶井

清洁且连续的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没有自来水处理技术的古代,人们就只能采用地表水吗?非也,聪明的古人在几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知道向下挖窖穴获取地下水了,而有意识地将窖穴坑壁进行加固处理,就是水井。

从传世史书和出土文物来看,黄河流域在龙山时代已经开始开凿水井,这时主要是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和制陶用水。初期水井直接就是竖穴土坑或用木构件加固,形状为圆形或方形。战国以后,陶圈井开始流行,后又出现了砖井、石井,水井较以前加大加深,并承担起灌溉农田的任务。

水井与古人生活息息相关,以至于在表现逝者生前状况的墓葬中,也有水井出现。在诸多随葬明器中,陶制水井并不罕见,陶井模型最早见于西汉,盛于东汉,唐以后基本消失。2006年,在献县后孙村汉墓中,就有陶井出土。这是一件红陶绿釉陶井,井身为束腰桶形,口大于底,井口上有拱形支架,支架外侧有卷草、树木装饰,内侧顶部有一汲水罐。

在古遗址中,也常见水井。2002年11月,在沧州旧城内施工过程中发现一口以青砖砌券封口的古井。井口打开后,发现井深6米多,水深3米多,井内清理打捞出了陶器、瓷器、铜器、钱币等遗物。根据井券构造和出土物研究,这是一口唐代水井。又据《河间府志》记载:“唐清池县(今沧县)令毛公之母,苦水咸不堪为养,遂于县舍旁穿地得泉,甚甘,人谓之毛公井。”今旧州是唐代清池县县治所在地,这口井的位置恰在旧州城的中心偏西北的位置,与史书记载相符,故推测这口井就是唐代清池县令毛公的母亲派人挖的“毛公井”。“毛公井”因水质清澈纯净、甘甜爽口而被列为古沧州十景之一。

何抚顺

2021-01-05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8985.html 1 绿釉陶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