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晓卉 本报通讯员 于翠雅 崔晓萌
日前,在任丘市辛中驿镇陈家边村村委会,村党支部书记陈宗伯正与任丘市天育苗木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商量打造采摘园的事。“我计划将110多亩闲置土地利用起来,建个小型采摘园,等今年一开春引进树莓、猕猴桃等果树……”陈宗伯在本子上勾画着自己的“蓝图”。
这个小型采摘园,仅是陈宗伯规划蓝图中的“一角”。他的长远目标,是将陈家边村打造成集改善生态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区。自1981年陈宗伯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他带领班子成员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在村里先后建起造纸厂、铝合金制品厂、玻璃纤维厂和水泥厂等多家村办企业,硬是把一个靠土里刨食的农业村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工业村。如今,陈宗伯“不好好经营企业”,却又回到原点,从村里的土地上做起文章,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陈宗伯在十九大报告中捕捉到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进军绿色经济。“我们不能只追求企业的规模数量,而是要求企业的发展质量。创新转型、绿色发展、能级提升才是长久之计。”班子成员会上,陈宗伯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经过商议,在转型发展上定准了3个关键词:“减”“延”“升”。“减”就是落后产能做减法,组织相关专家对企业逐一“会诊”,关停、搬迁还是提升,一企一策开处方,最终确定关停23家企业。“延”就是延伸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做产业规划和项目招商。“升”是积极推动技改,提升化工企业的装备水平。造纸厂属于保留企业,考虑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和废料存在污染隐患,陈宗伯带着班子成员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投入200万元,建起高标准污水处理厂并更换新型节能锅炉,又经过多方协调,与任丘市垃圾填埋厂达成协议,企业垃圾、废料等统一运送到垃圾填埋厂进行处理填埋,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中。
转型的路上,陈宗伯也听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企业干得好好的,花那么多钱瞎改啥?”“这得多长时间才能把投进去的钱收回来?”可这些议论没有阻挡陈宗伯及村“两委”推进村庄可持续发展的脚步。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没有错。就在周边一些企业因为环保不达标而被关停之际,村里“升级”后的企业却是订单不断,挣得盆钵满盈。
在陈宗伯看来,“绿色发展”的含义是多元的,减少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在村集体经济中的占比只是其中一步,他又策划了另一场“重头戏”。原来,这些年,村里种植冬枣树,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随着乡村采摘旅游业的兴起,陈宗伯嗅到了新的商机:何不把村里闲置的耕地全部流转过来,更换原有的绿化树种,建设一些高标准种植温室,种植一年四季都能采摘的树种或果品?再结合现有的冬枣种植园,打造一个集改善生态与观光旅游于一体的高标准休闲度假区。这样既能美化村庄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又可以增加村集体收入。
在征得班子成员和村民代表的意见后,陈宗伯将村内2400亩耕地全部流转,进行绿化树和果树的种植。与此同时,他协调当地的农技部门,通过远程教育、技术培训、现场教授等方式,对村民尤其是村干部、党员干部、种植大户等进行技术培训,把“土农民”培养成“田秀才”。一切准备就绪,陈宗伯决定小试牛刀,于是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站在新的起点,陈宗伯对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特别是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让他动力十足。“‘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到,要‘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这也为农村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目前要做的是就‘撸起袖子加油干’,创造属于全村百姓的幸福!”陈宗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