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祁 洁 本报通讯员 王 萍
脉脉书香,古韵悠长。踏入位于吴桥县的河北线装书博物馆,翰墨书香瞬时在身边弥散开来。
线装书博物馆展厅分为宋代线装书工坊、毕昇与活字印刷、明清工坊、中国书房、线装书现代化等19个厅。穿越展馆长廊,将一本泛黄的线装书捧在手中,隐约能感觉到光阴的温度。从汉字的起源发展,到印刷技术的演变,线装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展露着独一无二的“中国范儿”。
古籍中没有断句,繁体字难以辨认,查漏补缺的难度大,对工人的文化素质和操作手法要求都很高,必须一字一字琢磨;印好的宣纸装帧成书,需经过理料、折页、齐栏打眼、穿纸钉、切书、包角等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手工完成。正所谓“一书一页蕴含天地世界,一针一线尽显工匠精神”。
线装书,顾名思义,即将印刷完毕的零散页用线串联成册。穿线看似不难,动手操作起来却没那么简单。博物馆工作人员赵娜边介绍边演示:“首先把封面朝上,线从第二个孔由下往上穿过来,在线要拉完的时候,把书掰出来一半儿,将这个线头藏在里面,然后再按照顺序,从第一个孔过去,线不能重叠,松紧要适中。”穿针引线中,由衷地感叹古人的智慧。
感受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博大精深,体验线装书装订的乐趣,如今,线装书博物馆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基地。吴桥金鼎古籍印刷厂负责人谷秋生说:“做线装书,绝不仅仅是养活员工和提高产值,更是保护和传承古籍印刷几千年的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