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12日
第06版:06

施树吾 一生军人本色

本报记者 寇洪莹

东光县鸿运小区。寒冷的冬日里,90岁抗美援朝老兵施树吾,坐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回忆从青年参军、浴血沙场,到复员回乡、一生为党的经历,依然热血沸腾。

17岁当侦查员

施树吾出生于连镇镇李四维村,1947年,年仅17岁的他,义无反顾地离开家乡,应征入伍。经过部队训练后,成为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第27军的一名侦查员。

27军是传奇的部队,被称为“第一猛虎军”,是陆军的王牌集团军之一。每当战役打响,敌人常闻风丧胆。他随部队,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为我军制订作战方案提供了重要的情报。“每次打仗之前,我的任务是深入敌军阵地,抓来俘虏,了解情况,我光抓俘虏就抓了十几个。”施树吾自豪地说。

1949年3月,施树吾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凡事冲锋在前,吃苦在前。在一次战役中,他和几名战友,趁天黑摸进敌人堡垒,打探敌情,不料遭遇埋伏。敌人将他们团团包围,机关枪不停扫射。在关键时刻,施树吾带领队友,机智突围。

赴朝作战保家卫国

在采访时,施树吾脱下鞋子,我们这才发现,老人的左脚脚趾头早已不在。老人说,多年来,整只脚一直没有知觉,后背上还有被弹皮炸的伤痕。客厅桌子上放着他每天吃的治疗类风湿的各种药。这是他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留下的伤痛。但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能为国家做点事情,不后悔!”

1952年,施树吾跟随部队,坐着火车到达安东。士兵们装好饼干,入朝作战。在朝鲜战场上,施树吾所在部队白天隐蔽,夜晚打仗。一个山头接连一个山头攻打,参加的小型战役不计其数。“一天仗打下来,背包上都是炮弹皮,志愿军英勇无畏,打得美国鬼子滚的滚、爬的爬。”

1952年11月中旬的一天夜晚,下着大雪,我军准备攻下另一座山头。号角一响,施树吾冲锋在前。脚不幸被炸伤,鲜血直流。炮火猛烈,伤员惨重,飞机送不上补给去,医护人员抢救不下来。在山中呆了两天两夜后,施树吾才被发现。

由于担架紧张,施树吾在冰上爬了一公里,才到达团部。朝鲜四处环山,一眼望去,是深不见底的山涧。晚上,施树吾坐在牛车上,被转运到军部疗伤。刚下过雪的路面湿滑,一不小心翻了车,伤员都掉下了山涧。唯有施树吾被车卡住,幸运得救。

一生军人本色

1953年,施树吾再次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支持农业,复员回乡。区政府召开大会,专门表彰他的英勇事迹。不久,在村民的选举中,年轻的施树吾当选为新一任村党支部书记,成为全村的当家人。

500多口人,一年吃多少粮食?有多少种子,有多少牲口?给国家供多少粮食?晚上睡不着觉,他光琢磨这些事。最后,和社员们商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种高产作物。有一年闹灾,别村都吃供给,他们村不但不吃供给,还向国家交公粮17500公斤。别村有饿死的,他们村却没有一个挨饿的。

施树吾当村支书十五六年,村子成了先进村,他也获得过先进支部书记、先进党员等多项荣誉。

后来,施树吾被调到大张敬老院,担任院长。一干就是30年。

初到敬老院,面对十几位老人,施树吾身兼数职。他是院长,也是会计,他是食堂烧火的,也是服务搞卫生的。老人们无儿无女,生产队给的补助不是太充足。于是,施树吾想方设法,保障老人们生活。

敬老院里有4亩来的荒地,他开拓出来种了菜。有了园子不用买菜,种的菜还能跟户家换粮食。随后,他又以个人名义贷款,买了机磨,生意异常红火,来推麦子的络绎不绝。挣了钱,施树吾天天给老人们改善伙食,蒸包子、包饺子、炸油条……很多人羡慕不已。

冬天燃煤取暖时,施树吾担心老人们的安全,常在外屋整晚守着睡,不回家。他把全部心血和汗水都放在了敬老院。回首往事,老人流下热泪:“我这一辈子,不管是干什么,都可以问心无愧地说,保持了军人本色,干了一个共产党员该干的事!”

2021-01-12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9656.html 1 施树吾 一生军人本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