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玉洁
作为一名拥有9年高中数学教学经验的老师,来到沧州市第十七中学,迎接赵九美的却是重重考验。如何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初中生的学情?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提升孩子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如何做好班主任,在管理好班级的同时,营造积极向上、轻松活泼的班级氛围,为孩子们的学习和健康成长助力?
短短4个月间,赵九美给出了答案。
打造魅力课堂
“赵老师的数学课像听相声”
为了尽快适应初中生的学习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赵九美在集体教研时汲取经验,在领导的评课中不断改进,只要稍有空闲,她就到7年级去旁听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课,以弥补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她还利用午休时间和节假日,在网络上搜寻“优课”,通过大量观摩,加深对教材的理解,积累教学素材。
课堂上,赵九美充分发挥自己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把枯燥的数学公式和知识点变得生动有趣。用学生的话来说,上赵老师的数学课,就像听相声一样。
为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遇到稍有些“拐弯”的题,赵九美就会把它交给学生来讲。通过讲解,孩子们不仅对知识点掌握得更加牢固,而且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由于曾担任过高中数学老师,赵九美经常会将初中和高中的数学知识融汇贯通,比如某个知识点在初中阶段应用不多,并不是重点,但是到了高中却会经常出现在考试中,赵九美就会对这个知识点进行着重讲解,帮助孩子们提前扫清障碍。
有时,她还会为孩子们播洒下一些“希望”:比如在做应用题时,用现在所学的一元方程来解,步骤很繁琐。赵九美就用二元方程轻松地解决了这道题,然后告诉孩子们,未来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知识和简便的运算方法等着他们去探索。
每天上午最后一节课进行数学测试,下午利用数学自习讲解试卷,为了不耽误进度,赵九美时常牺牲午休时间批改试卷,有时连午饭都顾不上吃。而为了保证讲解质量,赵九美主动与同事换课,把两个班共上的一节数学自习课,变成了在两个班各上一节讲解课。虽然一周要多上5节课,但是赵九美乐此不疲。
激发学习热情
天天带着女儿“泡”在学校
在班上,孩子们最爱听的,就是赵九美讲述自己求学时的种种经历。通过老师的讲述,学子们了解了当年的学生是如何刻苦学习的,有哪些学习的技巧可以借鉴,遇到困难时该怎样去看待、去克服……
赵九美还会利用每周的班会,精心设计幻灯片或播放励志视频,给予孩子们努力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在班主任的积极引导下,11班的孩子们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他们思维活跃,积极与老师进行眼神和语言交流,让任课老师能够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课下,孩子们取长补短、互帮互助,大家共同进步。
清晨6:30,赵九美已经带着8岁的女儿到了学校。把女儿放到办公室里,她就匆匆赶往教室,陪伴早到校的学生。7:10晨读正式开始,和任课老师交接好之后,她才到食堂为女儿打早餐。7:40把女儿送到学校,再赶回学校上课。下午女儿放学后,赵九美依然把孩子安置在办公室里做作业,自己则回到教室陪伴学生学习。直到学生放学、值日生离开后,赵九美才返回办公室。等她带着女儿回到家,已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整整一个学期,赵九美就这样每天带着女儿“泡”在学校,相伴在学生们身边。
走进孩子心灵
班级就是你们第二个“家”
和孩子们朝夕相处在一起,她对班里每一个学生的性格、成绩和特点了如指掌。于是乎,排座位这件看似平常的事情,却让赵九美绞尽了脑汁。既要让成绩优秀的学生激发学习状态不佳的孩子,又要让性格外向的孩子带动内向的学子,还不能把过于活泼的孩子安排在一起。赵九美几经尝试,终于为每个孩子都找到了合适的座位。
每周一次的家访,让赵九美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孩子们校外的生活和经历。班里有一个孩子,成绩处于中下游,每天来上学都心事重重、寡言少语。通过家访,赵九美了解到,妈妈带着孩子再婚,组建了新的家庭,孩子非常懂事,每天都在为妈妈考虑和担心。回到学校后,赵九美与孩子多次深谈,帮助她放下思想上的包袱,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赵九美还为孩子调换了座位。孩子课下找到她,怯生生地说:“老师,我周围都是成绩好的同学,我觉得自己坐在那里不合适。”赵九美拍拍孩子的肩膀,坚定地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把成绩赶上来。坐在那里,你就是好学生,没有什么不合适。”老师的信任与肯定给了孩子极大的信心,她的学习状态越来越好,成绩也不断提升。
有苦乐参半的平淡,有披星戴月的奔波,更有呕心沥血的付出。赵九美用爱心温暖学生,用竞争带动管理, 让班级成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第二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