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尹 超 摄影 魏志广
现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疫情防控不能有丝毫懈怠。扫健康码、测体温、戴口罩、洗手消毒、保持社交距离,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自觉。
从“一盘菜”到分餐制,从混用餐具到“个人专属”,从就餐文明新风到“光盘行动”,人们更加注重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公勺公筷 健康饮食
“买了分餐饭盒,家里一套,单位一套。”市民刘子枫说。现在,分餐饭盒成热销产品,家庭版、上班族版等种类丰富。“身边不少人都购买了分餐饭盒,培养文明健康用餐习惯。”刘子枫说。
“不要用个人餐具给别人夹菜,尽量在家做饭,少点外卖,保证果蔬充足,均衡饮食。尽量少聚餐,即使在家吃饭,也要使用公筷公勺。”刘子枫说,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大家对日常生活不良习惯的反思,“公勺公筷”等文明用餐习惯正日益被人们接受。
上周,郑晓瑞又和朋友团购了一次性手套。“这次买了200副一次性手套,去超市购物,处理生鲜食品什么的都需要。”郑晓瑞说。
回家后及时洗手,洗手前不碰口鼻眼等部位、处理食材前洗手、果蔬生吃更要仔细清洗;蔬菜、肉类生熟分开处理;处理冷冻冰鲜食品所用的容器、刀具、砧板等分开存放;接触冰鲜食品后,先仔细洗手,再接触熟食或触摸其他地方……这些细节,正成为人们生活的日常。
“以前做饭,总喜欢多做。现在吃多少做多少,也尽量不选择生吃的食品了。就餐‘光盘’,杜绝浪费。”郑晓瑞说。
通风消毒 保持卫生
每天早晨开窗通风、打扫卫生,是黄秀坤多年的习惯。上周末,她擦窗户、洗地漏等,给家里来了次大清洗。
黄秀坤认为,卫生间是家中最容易藏污纳垢的地方,无论是否防疫,都应保证这个空间干净卫生。“有窗通风,没窗排气;冲水时盖上马桶盖;冲水后如有残留,用马桶刷及时清洁干净;马桶刷用后最好及时消毒、冲洗和挂置沥干,不要长期放在刷桶中;生活用品,各用各的……”黄秀坤分享着自己的生活小妙招。
朋友圈里,晒家庭大扫除的人越来越多。居家日常清洁,保持卫生,营造健康安全生活环境,成为常态。
“每次回家都会消消毒。”市民刘娜说。手机、钥匙、门把手等一个都不能落下。消毒,成为不少市民的生活习惯。
对此,中国疾控中心提醒,要合理安全使用消毒剂,手消毒选醇类或季铵盐类;表面擦拭消毒,如门把手,可直接用消毒湿巾,或含氯消毒剂等;钥匙、手机等个人小件用品,外表可采用棉球蘸取医用酒精或消毒湿巾进行擦拭,擦拭手机或电器用品时,需要关机等待冷却,避免静电导致起火爆炸;餐饮具的消毒,推荐开水煮沸10分钟;手上无可见污染物时,可用手消毒剂揉搓双手20秒到30秒;居家使用酒精时需要注意防火和爆炸风险。
戴好口罩 避免聚集
周末,刘亦然买的自行车到货了。消毒、组装。“以后这就是我的代步工具了。”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刘亦然出门都优先选择自行车或步行,偶尔会开车。“这样,不仅减少了人群聚集,还能锻炼身体。”
戴好口罩、手套,随身备着纸巾,这是刘亦然出门前的装备。“打喷嚏时如果没戴口罩,就用纸巾捂住口鼻。”刘亦然说。不过,目前除了工作和购买生活必须品,刘亦然尽量减少了外出的次数。
中国疾控中心提醒,以下几种情况尤其需要仔细洗手:咳嗽或打喷嚏用手挡后;准备食物前后;饭前饭后;如厕前后;接触他人或公共设施表面后;接触动物后;外出归来。正确洗手要洗到所有部位,时间要足。
垃圾分类 助力防疫
不同的垃圾袋、垃圾桶,把垃圾分门别类装好,干湿分离。虽然麻烦,但张亮一直在坚持。他认为,推广垃圾分类,每个人都要行动起来。“社区也经常宣传科普垃圾分类知识,关于垃圾分类的广告也常常见到,行动起来并不难。”
在疫情防控时期,除日常做好生活垃圾分类,还要注意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包括口罩、防护手套等。“专门准备了扔口罩的塑料袋。每次都剪碎,喷上消毒液后再扔掉。”市民张亮说。
不仅如此,平时爱点外卖的张亮,已经有一段时间没点外卖。偶尔去餐馆打包食品,都会自带餐盒。“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做饭,现在已经喜欢上了做饭。”
少点外卖;外出自备水杯,少买瓶装水;用手绢代替一次性纸巾;用帆布袋等代替塑料袋;塑料袋反复利用,最后可用作垃圾袋丢掉……少用一次性用品,绿色、健康也会更接近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