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20日
第02版:02

“兵书记”改变了“糖人村”

——肃宁县西泊庄村党支部书记任树军的故事

本报通讯员 李洪涛 本报记者 贾世峰

在肃宁县付佐乡,有个“糖人村”——西泊庄村,这个曾经的“破烂”村,在“兵书记”任树军的带领下,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甜。

“既然大家信任我,那我就干!”

西泊庄村有200多户,几乎家家会吹糖人,吹糖人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末民初。在肃宁,甚至流传着一句歇后语:西泊庄的糖人——吹的。

手艺归手艺,村民的日子过得还是苦。2011年以前,西泊庄是肃宁县有名的落后村,吃水难、行路难,基础设施落后。

要改变现状,需要找个有能力的当家人。这个人选,村民们和县乡党委领导都想到了任树军。

1959年出生的任树军是一名退伍军人,也是村里的能人:参军时,他曾当过代理排长,多次立功获奖;退伍后经商,生意也是做得风生水起。2011年春节前,乡党委领导找到任树军,动员他担任西泊庄村党支部书记。经过选举,任树军全票当选。“既然大家信任我,我就干!”任树军不顾家人反对,放下自己的生意,一心扑在村庄发展上。

当时,吃上水,有路走,是村里的当务之急。村委会没钱,任树军从自己的批发站拿出48000元,为村里更换管道,安装高压灌和水表。有的村民听说安装水表还得拿水费,锁门躲了出去。任树军就趁中午村民在家吃饭时去做工作,跑前跑后帮着干活。修建水塔,换水管,昼夜施工,全村的管道水网仅用了7天就全部完工。

扩街修路时,任树军带着一个挖土机和两辆翻斗车,没日没夜地干了12天。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主动拆违,主干道之外的胡同小街硬化,全村200多户义务出工,仅工费就为村里省了八九万元。

西泊庄村紧邻裘皮产业重镇尚村镇,不少村民搞起了特色养殖,村里也因此臭不可闻。任树军操持着在村里建成了4个标准养殖园区,成立了华欣珍稀动物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户全部搬入园区。不仅村里的臭味没有了,随着养殖环境的提升和养殖专家的指导,更是让村民搬进园区的第一年就尝到了甜头:由于狐狸毛皮行情好,养殖户人均收入达10万元以上。

“村干部和老百姓一个心,村子能不变好吗?”

一块冰糖,放到杯子里,一杯水就变成了甜的。在村民眼里,任树军就是这块冰糖。

60多岁的杨俊卿是村里的低保户,也是“刺头户”,一向和村干部唱反调,以前的村干部都躲着他走。任树军说:“致富路上不能让一个村民掉队。”他主动接近杨俊卿,了解他的困难。原来,杨俊卿因为身份证和户口不符,多年来不能申办五保户。任树军自己开车拉着他乡里县里跑了几个来回,着实费了一番周折,把五保户办了下来。杨俊卿为此非常感动,主动当起了村里的义务保洁员,别人是排班轮值,他是天天干活。杨俊卿逢人就说:“树军兄弟是真心为百姓做事的好干部,应该听他的。”

任树军患有痛风,一犯病脚面肿老高,走路都困难。修村民广场时,任树军痛风病犯了,他架着双拐来到了工地,村里的老太太看到他,心疼得直掉泪儿:“树军,别累坏了,为了村民你也不能倒下啊。”

任树军说,现在村民对村干部非常信任,融洽的干群关系成了村庄发展的最大优势。村民们说:“村干部和老百姓一个心,村子能不变好吗?”

“糖人是个好东西,可千万不能丢!”

“糖人是个好东西,可千万不能丢!”这句话是2016年一位省委领导到西泊庄调研时,特别嘱咐任树军的话。不让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失传,打造糖人文化,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小镇也成为任树军这几年的工作重点。

为了把西泊庄糖人技艺发扬光大,任树军在村里组织成立糖人艺术团,组织村民们利用闲时集中表演学习吹糖人技艺;尤其是鼓励居家妇女和孩子们学习,村委会出资买了奖品,学得好的孩子会得到奖励。如今,糖人艺术团已经发展成员100余人,个个都能上台表演并吹出精品。

2016年,河北省旅发大会在易水县举办,任树军同肃宁县文化部门负责人先后4次到易水,并最终与太行景区管委会达成合作协议,在太行景区举办了“首届糖人文化艺术节”。由于艺术节反响好,双方签订了长期合作合同,打响了西泊庄糖人村的品牌。

除打造糖人文化之外,村里还建成了民俗文化小院、文化广场、儿童游乐场等一系列便民设施,糖人吹塑民俗艺术也申报了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任树军说:“糖人是吹的,可咱西泊庄的变化却是乡亲们实打实干出来的。”当初“又臭又破”的西泊庄村,如今村美物丰环境好,成为省级文明村和国家级绿色村庄。

2021-01-20 ——肃宁县西泊庄村党支部书记任树军的故事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1463.html 1 “兵书记”改变了“糖人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