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20日
第05版:05

瓷器里的运河记忆

□ 本报记者 张智超 摄影报道

“春分放风筝”“立秋烀小枣”“白露打苇子”……前段时间,制瓷艺人张立民与画家冯瑞芬一起,以《大运河二十四节气》为题,设计创作了一组瓷器作品。这是一套茶具,共24件,每一件都对应着一个节气,都画着一段与节气相关的运河记忆。

张立民与冯瑞芬是土生土长的沧州人,他们从小在运河岸边长大,对身边的这条母亲河有着很深的情感。去年5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两人聊起了运河岸边的儿时生活和旧时歌谣,随即萌生了创作《大运河二十四节气》的想法。

对于张立民与冯瑞芬来说,创作过程虽然辛苦,却也充满了乐趣与收获。

每天一大早,他们骑上自行车,沿着运河两岸转,遇到老人就停下闲聊,问老故事、旧歌谣……之后再回工作室,对搜集到的内容进行筛选、创作。

在这组作品中,有一个画着小枣、玉米的盖碗,名叫“立秋烀小枣”,这件作品的灵感,是冯瑞芬在走访过程中,从一些老人口中得来的:“这大概是因为,立秋前后,小枣还没大面积成熟,但会有一些提前成熟掉落,那时物资匮乏,人们舍不得丢掉,于是就有了‘立秋烀枣吃’的说法。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沧州的枣树种植比较普遍。”

“过去坑塘比较多,一到白露前后,就长满了苇子。人们把苇子割下来,编席子、做笤帚,既能作为生活用品,也可以卖掉挣钱。通过作品,我们不但了解了过去人们的生活状态,也能从侧面一窥旧时沧州的环境特点。”张立民拿起“白露打苇子”这件作品,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

雨中的清风楼、长满苇子的坑塘、刚刚吐露新芽的小麦,还有从运河中捞起的小鱼……每个器皿上画着一幅画,每幅画都是与运河相关的场景、习俗。“《大运河二十四节气》中涉及的内容,有的是我经历过却没留意过的,有的是已经被人们所淡忘的老习俗。在我看来,创作的过程,也是学习、重温的过程,帮我找回了记忆中的运河风情。”张立民说。

2021-01-20 □ 本报记者 张智超 摄影报道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1481.html 1 瓷器里的运河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