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温室果蔬上市的旺季,沧县福地无土有机合作社的棚室里,拳头大小的西红柿灯笼般吊挂枝头。
“陈瑾,你这柿子是‘吃’啥长大的?不光果形长得周正,就连味道都跟咱小时候吃的西红柿一样。”地头上,收货的客商掰开个柿子边吃边聊。
“吃啥?来,看看咱脚下。”合作社负责人陈瑾卖了个关子。只见他掀起藤下盖着的黑膜,捧起一把“土”。手心中,褐色的“土”细腻湿润,看着与普通土壤不太一样。
陈瑾说,其实这并不是土,而是用农家肥与秸秆等腐熟配比后制成的基质。从合作社成立之初,他就一直使用基质种植果蔬,探索无土栽培技术。
“无土栽培,说白了就是不用土来种地。俺们这边地碱,种玉米、小麦都不好好长,就别提更‘娇气’的蔬菜了。”陈瑾说,之所以选择基质栽培,除了要改变地力,还想做到废物利用、生态种植。
原来,如果在原土地上种植,想要结出好果,不仅要改良土壤,后期管理中施药、施肥也再所难免。
“不少人都知道肥对作物好,殊不知,施得多了,对土地也是一种负担。有时候肥、药不能全部被作物吸收,残留在土壤中,积累得多了,就成了土壤污染。”这样的情况,在种植中并不少见。
“如果用基质来种植,就不一样了。它的原料是农家肥、秸秆,都是咱农村常见的废弃物。把这些东西打碎后,按比例腐熟、加工,不仅环保,而且可持续,一次投入可以用3至6年。”
种植时,先在地上铺上一层膜,其后,再在膜上铺上25厘米厚的基质,就可以定植作物了。“基质,就相当于营养丰富的能源库,管理中,就不用再上底肥或者冲施肥了。”
陈瑾说,采用这样的无土栽培方法,合作社的黄瓜7月定植后,可以种到来年6月。西红柿秧苗,结到六七穗果时,果形及果味也比土培的果实优秀。
除了营养丰富,换茬方便,也是无土栽培的优势。
土培的棚室,一季种植结束后,需要晾地,再重新施肥,还得等待土壤回温。但无土栽培就省去了这些工序。“换茬时,今天起完秧,就能在穴里再定植新苗,又方便又省事。”
虽然现在说起来简单,可探索出成功的基质产品,陈瑾却用了差不多3年时间。
2017年,一直在外打工的他想回乡种地,四处寻找不让土地起碱的管理办法。
从朋友那儿,他第一次听说了节水农业、无土栽培。只是,朋友那儿尚没有成熟的技术。但这个设想,陈瑾却上了心。
回到家里,他二话不说就试验起来。挖掉阳土建大棚,四处收购农家肥和秸秆,给种植地块铺上基质,尝试种上黄瓜、西红柿、豆角……哪知,到了成熟期,西红柿裂了,豆角徒长秧子不长角,试验以失败告终。
“调试基质比例,再种。”他不放弃,再试,还是没成功。如此下来,反反复复试验了3年,才在去年试出了眉目。
“基质行不行,看果就知道。现在,俺这西红柿哪个也得长到七八两。”果好了,效益也连连提升。虽只有两个大棚,一共才占地2亩,但盛果期时,合作社每天能赚上千元。
眼下,合作社的果蔬已不愁卖,可陈瑾并不满足。他还想把这好技术推广开来,让更多人受益。“如果有对无土栽培感兴趣的朋友,欢迎联系俺。我们协力把好技术推广开来,让更多人吃上优质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