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20日
第07版:07

北京有座 “张树桢高地”

齐斐斐 赵华英

在今天的北京市延庆区东南方向,昌平区与河北怀来县的交界处,有一处名为“黄楼洼”的山峰,海拔1439米,属长峪城下七隘口之一。在“黄楼洼”西南,有一处小山,名为“张树桢高地”,是为纪念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一位少将团长而命名的。这位名为张树桢的团长,他的家乡是河间南留路村。

张春杰是张树桢的重孙辈,身为教师的他,多年来致力于研究红色文化。在保定军校第九期同学录中,他找到了张树桢的名字,并收集了大量关于南口战役的文史资料。

1937年7月底,日寇占领北平、天津后,沿津浦、平汉、平绥三线展开侵略。南口镇位于北京西北45公里,地处燕山余脉与太行山交汇处,南北两侧则是筑于高山脊背的内外长城,山上仅有羊肠小道穿行,被称为“绥察之前门,平津之后门,华北之咽喉,冀西之心腹”。

1937年8月,日军调遣重兵扑向南口镇,意图从此侵占山西,进而控制整个华北。当时的国民政府命令中央军及附近中国各抗日军队向北平推进,中国守军在南口及长城一线集结了6万多人的部队,与7万日寇精锐部队展开一场激烈的拉锯战。

张春杰说,张树桢自参军后很少回家,直系亲属都在外地,少有联系。张树桢1919年8月,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3年8月毕业后到晋军服役,在晋军从最基层的排长、连长一路升职至营长、副团长。1937年任陆军第72师416团上校团长,奉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命令,随第72师师长陈长捷将军,从晋北一线进驻怀来县镇边城,以屏障南口侧翼,阻击日军沿平绥路西进。

我军在南口和居庸关顽强抵抗,日军久攻不破,遂向西寻找突破口。敌军凭借火力优势,向我军阵地发起猛攻,我军右翼阵地被攻破,日军进抵镇边城、横岭城、骡子圈一线。张树桢奉命增援,敌我两军于8月21日在骡子圈一线展开激烈战斗。

8月22日,第四师骡子圈阵地失守。张树桢闻听消息,心急如焚,当即率领部队增援。欲夺回骡子圈,非要站稳850高地不可。张树桢指挥第一营猛攻850高地,第一营李营长身受重伤,不幸牺牲。万分火急之下,张树桢又把第二、三营派上前线,日寇在空中火力支援下猛攻,枪弹如大雨倾泻在我方阵地上。三营营长孙瑞祥壮烈阵亡,阵地被敌方占领。张树桢不甘心败退,决定乘天黑之机,夺回阵地。在冲锋之前,张树桢对官兵讲话:“保家卫国乃军人天职,神圣领土一寸也不能丟,我们定要把阵地夺回来,不成功便成仁!”

在夜色的掩护下,敌方的枪炮优势部分失去,张树桢带着敢死队冲去,经过一夜的白刃血战,终于夺回阵地。此时张树桢腿部已负了重伤,简单包扎后,在卫士搀扶下,又亲上高地,命令团副和二营长加紧筑牢工事,作好防守准备。果然,半夜时分,日寇以密集炮火发起进攻,双方在阵地上混战成一团。面对强敌进攻,第416团一营官兵拼死防守,终因敌我兵力悬殊,全营官兵战死在850高地,无一缴械投降。此次激战,850高地两度失守,张树桢也壮烈牺牲,以身殉国,年仅39岁。

张春杰说,张树桢临终前,胸部、腿部连中数弹,仍命卫兵扶他上山,不忘书写作战报告。当时,他坐在地上,忍住剧痛写到:“850高地夺回,职重伤不支,部队和阵地,命团副……”最终,团副的名字尚未写出,张树桢便因失血过多、身体不支,牺牲在850高地上,报告也成绝笔。为了追念他的英勇和功勋,张树桢被国民政府追授为陆军少将。850高地也被命名为“张树桢高地”。

这场与“淞沪会战”齐名的南口战役,整整浴血奋战18天。最终中国军队虽败犹荣,以伤亡3.3万人的代价,歼敌1.5万人,阻滞了日军西进南下的计划,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3个月亡华的妄想。1937年9月6日,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发表短评:“不管南口阵地事实上的失却,然而这一页光荣的战史,将永远与长城各口抗战、淞沪两次战役鼎足而三,长久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2021-01-20 齐斐斐 赵华英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1485.html 1 北京有座 “张树桢高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