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典章文物不计其数,大者雄伟,小者不过指寸之间。陈列在沧州博物馆历史厅的青玉团寿纹鼻烟壶,玲珑小巧,形似迷你扁壶,以掌即可握之,壶身满刻一百个团寿纹,恰好凑成长命百岁的美好寓意。此物实乃盛鼻烟的容器,壶口原应配精致的盖,盖下加装小勺,以勺取鼻烟嗅之,用完扣盖密封,很是便利。
鼻烟壶的产生离不开烟草的发现。明朝弘治时,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一行登陆美洲开辟新航道,烟草也随之从美洲传播到世界各地。后来,意大利人在烟叶中掺入粉状药材,密封入窖数年,制成鼻烟。明万历年间,鼻烟随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传入中国。至清康熙时,随着中西文化和贸易频繁往来,西洋传教士不断将鼻烟进献皇帝、馈赠朝臣,才形成吸鼻烟的风尚。
随着鼻烟流行,人们在把玩鼻烟容器的过程中对它产生更高的审美和艺术追求。于是,聪慧的能工巧匠逐渐改进出艺术与实用兼备的盛烟容器鼻烟壶。上层社会对鼻烟壶的喜爱,更是吸引了众多能工巧匠加入鼻烟壶制作中,工艺愈发精美。如今,鼻烟虽不再流行,但鼻烟壶凭其特有的魅力,仍活跃在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中,为人们所爱。
鼻烟壶有玻璃、玉石、瓷器、金属等多种材质。其中,玉质鼻烟壶因材料稀少,制作繁难,尤为珍贵。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军平定准噶尔与回部叛乱,打通玉路才有所改变。随着玉料丰足,制作工艺也更为精深。但小小的鼻烟壶不足盈握,制作它绝非易事,需要经过选料、做坯、掏膛、上花、抛光等多道工序来完成,仅掏膛就难度极大。沧州博物馆青玉团寿纹鼻烟壶,壶口仅数毫米,从中掏出开阔均匀的内膛,并把内壁处理光滑,还要在壶身上排兵布阵,雕刻纹饰,非常耗时费力。
如今,青玉团寿纹鼻烟壶洗尽铅华,在沧州博物馆历史厅的方寸之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刘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