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伟 本报通讯员 王晓乐
隆冬时节,在渤海之滨的黄骅港,随着声声汽笛划破长空,一艘艘货船缓缓靠向岸边,码头生产作业区也热闹起来。
2020年黄骅港年吞吐量首次突破3亿吨,刷新了自1986年正式开港运营以来的历史新高。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72万标箱,打破了自2016年集装箱正式运营以来的历史纪录。
黄骅港运营双创新高,是我市大做沿海文章,向海洋要动力、要活力,加快推动沧州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全市上下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落实省委书记王东峰历次来沧调研指示要求,紧紧围绕加快构建“一港双城三带四区”发展格局,按照市委九届九次、十次全会部署,吹响了“大做沿海文章、苦干实干三年,加快推动沧州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号角,持续掀起沿海大开发、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热潮。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沧州,这座因“沧海之州”而得名的城市,正挥动如椽巨笔,聚焦“以城定港、港城融合、产城共兴”,书写着“向海图强”的崭新篇章。
港口转型升级强“龙头”
“沿海是沧州最突出的优势,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在市委九届九次全会上,市委书记王景武明确要求,全市上下要增强沿海意识、大做沿海文章,向海图强、以海强市,坚持“以城定港、港城融合、产城共兴”,对标国际一流港口和沿海开放城市,统筹推动港产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打造沿海经济带的龙头和全省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沿海要发展,港口是龙头。历经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黄骅港基础设施功能日益完善,已成为全国第一能源大港和环渤海港口群中具有良好成长性的综合大港。但与周边老牌港口相比,黄骅港仍存在集疏运体系不健全、码头结构单一、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加快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短板所在就是攻坚所向。“突出抓好港口转型升级”“积极融入环渤海港口群,加强与天津港、秦皇岛港、唐山港等协同配合”“推进沿海与内陆腹地互动发展”……市委九届九次、十次全会接连发出“港口转型升级”的动员令,我市港口建设目标明确、快马加鞭。
过去一年,针对港口建设中的短板弱项,我市全面推进港口公共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提升港口通关能力、货物吞吐能力和吸引集聚能力,着力推进黄骅港由能源港向现代化综合服务港、国际贸易港、“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和雄安新区便捷出海口转变。
编制完成《沧州黄骅港转型升级规划》;加快推进总投资344亿元的集装箱、原油、LNG等15个码头、29个专业化泊位建设,其中,黄骅港综合港区船舶燃料油码头等总投资53亿元的6个项目已开工;充分发挥津冀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等合资平台作用,与天津港联合推出了集装箱“天天班海上快线”,开通至印度冈加哈帕纳姆港的化肥外贸航线和4条黄骅港集装箱内贸航线,积极开发腹地新市场、拓展货源新品类,促进集装箱快速发展;依托朔黄、太中银、邯黄三条铁路干线,加强与腹地政府和铁路公司合作,沿“三线”规划布局20个内陆港,现已建成五台、平遥、鸡泽3个内陆港,平乡、安平等8个内陆港正在加快建设;开通黄骅港至武安敞顶箱专列,黄骅港向港口腹地服务链条进一步延伸,服务空间进一步拓展;全面落实集装箱码头海关监管作业场所、简化通关手续、压缩通关时长等措施,外贸货物进出港效率大幅提升……
举措“组合拳”换来港口业务稳步提升。去年,黄骅港吞吐量年累计完成3.01亿吨,同比增长4.74%,首次突破3亿吨大关;集装箱吞吐量累计完成73.07万标箱,同比增长29.14%,首次突破72万标箱。
做优做强临港产业夯根基
大做沿海文章,必须在壮大临港产业上求突破。
过去一年,黄骅港“长大”“变强”,对沿海和腹地的辐射带动作用与日俱增,项目来沧落户、在沧发展的信心更足。
“瞧,那就是我们制造的鲨鱼飞机,今年就可以实现量产了。”顺着中捷通用机场常务副总经理王廷树的手指看,一架轻型飞机腾空而起。
当初接收捷克斯洛伐克赠送拖拉机的中捷农场,如今成了通用飞机产业的基地。一条新建的3600米跑道,将于今年开航,届时可起降除A380之外各型飞机。这里将发展成为集通航飞机生产制造、飞机拆解、航空物流、飞行员培训、文旅服务、娱乐飞行等于一体的通用航空产业园。
舞好“龙头”带“龙身”。如果说港口是我们展示形象、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平台,那么临港产业就是我们打牢基础、加快发展的根基和引擎,事关全市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大局,做优做强临港产业“慢不得”“等不得”。
过去一年,我市始终把临港产业转型重塑作为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着力点和关键突破点,全力提升沿海发展能级和水平。特别是突出项目建设这个核心,下大力抓好项目谋划、落地、开工,持续扩大有效投资。2020年,渤海新区重点项目开工162个,总投资618亿元,开工数量和投资总额全市第一。中海油中捷石化与中石化沧州炼化公司合作发展及化工新材料升级改造项目列入中海油和中石化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
(下转第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