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22日
第06版:06

河间吹瓶人

张堆民

河间,古称瀛洲,位于河北省中南部,这里是中国玻璃艺术之都。大雪节气之时,迎着隆冬的寒风来到河间,亲身体验了玻璃艺术之玄、之美、之妙。

从京畿之门保定东站下车,乘坐汽车前往河间。冬日的华北平原,大地无垠,树木凋零,田地里鲜有绿意盎然的麦苗,干燥的空气中弥漫着些许的土腥味。车子疾驰奋进,一路掠过一排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驰骋向前。路过高阳,太阳渐渐下垂,深沉地隐藏于昏黄的天空之中,远处的树木丛林在余晖映照中清晰地勾勒出粗枝细桠的落日美景,树影婆娑,景致别样。天色渐暗,寒风吹袭,雾气升腾,微微寒战,广袤的燕赵大地由此进入了沉睡的寒夜。

翌日,阳光明媚,驱车前往考察玻璃制品。河间是玻璃工艺品比较集中的制造腹地,玻璃制品是当地的主导产业,这里分布着大大小小上千家玻璃制品工厂,大村小寨里绝大多数人们从事玻璃制品工作,并依靠其生存发展,代代相传,发家致富。在河间,玻璃工艺制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吹制瓶型环节是最为核心和关键的制作工艺。因为我们本次看到的是吹制酒瓶,暂且将这个工序作业的群体定义为“吹瓶人”。其实,他们可以吹制各种各样的工艺制品。在宏艺玻璃的展厅里,我们看到各种各样惟妙惟肖的玻璃制品,十二生肖酒具、孺子牛酒瓶、花瓶水杯、艺品美术作品等,吹瓶人用传神之艺装点美好生活,以想象之妙书写人生向往。在嘉腾玻璃公司,我们了解到玻璃品服务于民众的故事,由最初制作烧杯、温度计到工艺美术品、酒瓶酒具、出口工艺品等。

培养这样的手艺人一般从十几岁开始,最晚不能超过二十多岁。年龄小,心灵手巧,容易掌握要领,出货数量多,挣钱也多,条件好的更有希望成为行业的顶级艺人。超过二十多岁再学艺,就有些晚了,即使下功夫学会了,出货率往往也比较低,挣钱也少。所以有些超过了年龄、非常有恒心的人即使学会了,有些人也会因为效率低而放弃。吹瓶是一种传统技艺,目前这个环节还不能机械化、自动化,所以,依靠师傅传帮带和个人摸索积累经验是最佳的传承途径。吹瓶成型时,首先将尚好的玻璃管材放置于一千多摄氏度高温的专用支架上炙烤,大约几分钟后,玻璃就达到了熔点,开始融化。这时候吹瓶人用左手的火钳紧紧夹住管材的一端,用右手的火钳轻盈地拉伸另一端,同时通过吹气管均匀吹气,用嘴吹气不仅仅考验肺活量,而且考验用气的分寸、气度、时间等技巧,相当讲究。当瓶子成型后,在瓶口的位置继续加热,在高温融化了的瓶口,把事先做好的瓶颈焊接上去,再将左手边瓶子底部的毛刺削掉,这样瓶子的基本形状就成型了。然后再将瓶子倒立放在专用支架上,让火焰烘烤底部,待底部达到标准温度后,再将瓶子底部迅速放置于铁铜熔铸的“山型”模具上,最后就形成了瓶底带山的酒瓶,这就是华山论剑西凤酒瓶的吹制成型过程。

吹瓶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来源于对手艺的尊崇,寄托着改变生活、改变命运的梦想,义无反顾地从事了这个艰苦的行业。在一千多度高温烘烤辐射之下,即使寒冷的冬天也要吹风扇凉,降温驱热,更不用说炎炎盛夏的汗流浃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戴着各式各样自制的面罩,或黑色的棉布,或白色的毛巾布,或花色的衣服布,自己缝制而成。他们带来了色彩纷呈的世界原色,带来了生活的意义和本质。可是我们从来没有机会看清楚他们的面庞,他们的情绪或高兴、或悲伤、或高亢、或低沉、或热烈、或跌宕,波澜不惊,戏剧人生。他们大多都佩戴耳机,一边工作,一边闲听着自己喜欢的音符,有的车间还播放着激情飞扬的歌曲,有的车间播放着评书。激情与奔放,沧桑与沙哑,在特殊的环境中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快乐,畅想着美好的未来。从他们身边走过,有人点点头,有人耸耸肩,吹瓶人用满足和感恩对待生活,用乐观和豁达书写人生,用理想和奉献热爱时代,用手艺和勤奋改变命运。

火是上帝馈赠给人类最珍贵的礼物,它跨越时空,划破黎明,驱赶黑暗,解除恐惧。火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利器,从茹毛饮血走向美味佳肴,它用文明替代野蛮,它使生存演变为生活,阐述了生命的伟大意义。火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命门,有了它,人类从此有了精神世界的图腾,多了崇尚科学、解释世界的思维。火是人民大众的福音,蓝色火苗闪耀跳动,点燃了自强不息的希望,诠释着烈火炽烤般的涅槃重生。

吹瓶人,一群孤独而充实的艺人,一个时代之运的奋斗者,他们因火得艺,因艺而富,他们向火重生,吹出了美好时代的新生活。

2021-01-22 张堆民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1779.html 1 河间吹瓶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