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有文房四宝一说,指的是“笔墨纸砚”四种,砚台是文房四宝中的“大宝”。宋代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说:“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取索,可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可见,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中,砚台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沧州博物馆馆藏有一件国家二级文物——抄手砚,它通体呈猪肝紫色,墨堂呈墨绿色,石质优良,温润如玉,重达68.7公斤,算是砚台中的“重量级”选手。
砚台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由研磨器发展而来。春秋时期逐步成型,到汉代已脱离研磨器的行列,南北朝时期砚台的材料越来越多,到隋唐时期大量的名砚出现,并逐渐形成了以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为代表的中国四大名砚。沧州博物馆的这方抄手砚为端砚。端砚因产于古代的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而得名。唐代李贺有诗曰:“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其石质不仅细腻、坚实,且温润如玉,磨之无声。
沧州博物馆的这方抄手砚是清光绪年间,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主持开凿端石老坑时所得。它的砚底凿空,三边如足,平整着地,仅在砚身外侧有一墨绿色条带作为装饰,乍一看造型十分简单。但是这方抄手砚不仅利用了端砚石的天然色泽进行雕刻,而且设计理念也是相当科学。砚台如果直接用手拿,砚台上的墨汁就会不小心沾到手,但是若将其底部掏空,既减轻了重量,又方便用手插到砚台底部去托起砚台。
米芾在《砚史》中说:“器以用为功,玉不为鼎,陶不为柱……则石理发墨为上,色次之,形制工拙,又其次,文藻缘饰,虽天然,失砚之用。”砚台是实用器,以实用好用为上,过度雕饰反而喧宾夺主。时过百年,当我们再看这方抄手砚,除了佩服匠人的巧思,更是生发出了一种感慨,做人和砚台一样,切忌徒有其表,还是朴实一点为好。
边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