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疫情发生后,身在石家庄的吴桥小伙儿王月洋第一时间发起了一支150人的志愿者队伍,取名“星火”。他们参与核酸检测信息采集录入、老旧小区门岗执勤、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和帮助返乡大学生回家。至今,已坚守了20个日夜——
1月25日晚8时,结束了一天的忙碌,王月洋回到住处。他的手机微信仍响个不停,全是第二天的工作安排,为居民采购物资、应急车辆安排情况等。自1月8日起,他和“星火”团队的志愿者们就一直坚守在疫情防控岗位上,为居民和医护人员提供便利。
王月洋的老家在吴桥,他当过兵,2010年退伍。他热心公益,这些年,拉起一支近20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自己获得了很多荣誉: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河北省优秀志愿者、道德90后团队发起人等。疫情突发,按部就班的生活突然被疫情打乱,看着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王月洋总想着为疫情防控做点什么!“我来石家庄8年了,这个时候,有责任、有义务守护我们的家园。”
机会来了。1月7日下午,石家庄市新华区宁安街道办事处负责人给王月洋发来信息:“宁安街道有70多个小区,且老旧小区居多,不管是门岗执勤还是核酸采样,都非常缺人手。月洋,能不能帮帮我们?”王月洋爽快应允,他立即在群里发送信息,仅几个小时,近2000人报名。按照所住小区及周边无病例及密接人员、核酸检测结果阴性、距离服务点近等原则,筛选出150人。1月8日一早,志愿者们便正式上岗。
当时,石家庄正进行首轮核酸检测,居民信息采集录入工作量很大,志愿者们除分散在小区门岗执勤,帮居民采购生活物品外,还分工到宁安街道各个社区帮忙信息采集录入工作。“头几天,工作不熟悉,怕耽误事,我晚上就睡在车上。”王月洋说,他还负责解决志愿者的吃饭问题,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必须保证大家吃好。
工作虽累,他们也收获了满满的感动。为居民送完物资后,大家都会客气地道谢。王月洋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来自北京的求助,那人发来信息:“月洋,你好,我奶奶80多岁了,自己一个人在家,我父母的小区被封了出不来,我现在北京,能不能给老人送点吃的过去。”“没问题,告诉我地址,需要些什么东西?”……了解清楚后,王月洋立即联系了附近的志愿者,买了些蔬菜、干粮给老人送去。过后,那人发了很长一段话感谢,那一刻,他深切感受到了守望相助的温暖。
慢慢地,志愿者和社区人员配合得越来越好,工作渐渐捋顺了。
这时,志愿者们萌生了成立一支应急救援车队的想法。这还是源于志愿者袁菲遇到的一件事。一天晚上,4名外地求学的大学生回到石家庄,因疫情防控需要,石家庄公交、地铁、出租车停止运营,他们找不到回家的车,滞留街头,恰好被袁菲遇到,她立即开车接上他们,帮忙安排了住处。袁菲将此事告知了大家,王月洋和大家想法一样,特殊时期,有些人出行不便,有这样一支车队非常重要。一呼百应,80辆私家车很快集合。
“我们主要接送省三院和石家庄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上下班。此外,还为遇到困难的人提供帮助,像返乡大学生和出院的病人等。”王月洋说,大家事先做足了准备,特殊时期,既要做好防控,又要尽量为更多人提供帮助。截至目前,他们已义务接送人员1200多人次。
电话中,王月洋笑着自问自答:“知道为什么把这支队伍取名‘星火’吗?因为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的力量像星星之火,虽然小,但温暖。而且我们相信,星火燎原,坚持住,就会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