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03日
第05版:05

一边“薅羊毛” 一边买大牌

年轻人别陷入消费怪圈

□ 本报记者 尹 超

“平时挺节省,去超市购物都是自己带购物袋。可月底一看账单,依然傻了眼。”李铭贞是个90后,近日在微信朋友圈吐槽自己,平时细节方面挺节省,却没省下钱,得到不少人回应:深有同感。

李铭贞一位朋友看了她的消费支出账单,给她总结:“一千可以花,十块必须省,不月光才怪。”外出搓一顿几百元不眨眼,但点外卖必须有红包;上千元的蓝牙耳机闲置落灰,但视频网站会员十几块舍不得充;800块钱的鞋子不觉得贵,会因8块钱的邮费而放弃……“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一边‘薅羊毛’,一边买大牌吗?”李铭贞说。

像李铭贞一样,现在,不少年轻人消费都有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省钱的表面之下,是为了更好或者说更高的消费。

手机支付年度账单囊括了每个月的支出情况,可以查看个人在美食、穿搭、住房、出行、日用、娱乐、运动等方面各花费了多少。“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外卖居然占据了我年消费的近三成。”市民刘倩颖说。

用节能灯、蹭会员、凑红包……千方百计的省钱行为,让不少年轻人产生了自己很节俭的幻觉。然而,一边“消费降级”,一边“消费升级”,小钱上纠结,大钱上任性,使得部分年轻人“捉襟见肘”,经常抱怨“工资还不够还花呗。”

站在消费天秤的中轴线上,一端是精致,是品质,是潮流;另一端则是抠门、攒钱、节省。选择权其实是在自己手中,消费是为了让生活更充实和舒服。在经济条件允许下,偶尔任性剁手,也无可厚非;“去年任性次数太多了,超越了我的经济条件允许范围。消费还是需要理性,要量入为出。”李铭贞说。

2021-02-03 □ 本报记者 尹 超 一边“薅羊毛” 一边买大牌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852.html 1 年轻人别陷入消费怪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