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斐斐 林永香
20年前被评为藏书家
到东光县城,若非有人带路,想要找到于志祥先生的家是要煞费一番工夫的。这里,类似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企业家属院,基本每家都是四间平房的院落,没有具体的名称,没有门牌号,以至于至今所有的快递包裹都要寄到朋友的门店。此时,虽是隆冬,可于老先生满院的绿植却仿佛让人置身于春的时令。
于志祥的藏书总量,也许不如图书馆,但就美术书刊一类而言,恐怕一个县级甚至市级图书馆都难以与之匹敌。40多年来,他已收藏古今中外出版的各种美术书刊近万册,从小到几毛钱一册的连环画到一两千元一本的精装美术作品集,应有尽有,可谓集美术书籍之大全。此外,他还收藏历年挂历千余种,粘贴、剪裁美术资料2000余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即被沧州市文化部门命名为藏书家,后又被市文化局授予沧州市“家庭藏书读书双十佳”荣誉称号。
于志祥是国家二级美术师,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沧州市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现任东光县美术家协会会长。一生从事美术事业,美术作品入选全国各种文集,并获得全国及省市级多个奖项。
中学时老师领进绘画门
于志祥1947年出生于东光县灯明寺镇马家院村一个清贫的农民家庭,童年时就展露出超凡的绘画天赋。
那个年代,小人书几乎是农村孩子的唯一读物,小学时于志祥就爱用铅笔、蜡笔在草纸上勾画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中学时又遇到了人生中绘画启蒙老师——王宗林。
当时的王宗林是于志祥的语文老师,尤其喜爱铅笔淡彩画。当王老师发现于志祥绘画的爱好后,便给予了极大偏爱与教导,还破例允许他午休时间到自己的办公室练习绘画。在王老师的精心指导和悉心眷顾下,使得于志祥在班级文化课名列前茅的同时,绘画技艺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为将来的美术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初中毕业后,于志祥成为找王镇班庄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从教的几年里,于志祥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绘画学习和创作,也使得自己的绘画风格趋于成型。他笔下的马或勇猛飘逸、挥洒自如,或神态俊美、情趣盎然;他笔下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渐渐地,于志祥便成了十里八村家喻户晓的“名人”,乡亲邻里们的墙上也大多贴满了于志祥的绘画作品。
买起书来“挥金如土”
1982年,于志祥因在美术创作方面的成绩被调入东光县电影院工作。5年后,又调入东光县文化馆专业从事美术创作与群众辅导。
专业的美术工作使于志祥如鱼得水,宛如一匹骏马自由驰骋在浩渺无垠的原野。这期间一批以人物和骏马为素材创作的作品,成就了他美术事业。不仅如此,借助工作的便利,他开始收藏电影海报和小人书。收藏了《三国演义》《铁道游击队》等连环画200余套,《景颇姑娘》《青年鲁班》等电影海报上百幅。
别人出差到大城市,都是逛商店、游公园,而于志祥总是先转书店,看看书架上有没有新出版的美术书刊。有一次出差西安,看到一本《西安碑林名帖》,怕这仅存的一本精品被人买走,硬是当即买下,一路背着几斤重的书帖跋山涉水,西行青海写生。
于志祥为人低调,生活节俭。日常生活节衣缩食,衣服鞋袜一穿就是多年,从不和人攀比。但买起书来却毫不吝啬,有时更是“挥金如土”。1986年秋天,于志祥应邀去山东美术出版社创作年画《八骏图》期间,在济南东方图书大厦看到了一本日本女摄影家拍摄的《马的写真》摄影专集,定价是127元。对“马”情有独钟的于志祥爱不释手,摸摸口袋里装着的许给爱人买呢子袄的100多元钱,硬是咬咬牙,狠狠心,买了这本摄影专集,也落下了爱人一辈子的“埋怨”!
还有一次出差,爱人拿出100元钱让他给孩子买双旅游鞋和一件羽绒服回来。结果,旅游鞋和羽绒服没买回,倒是背回一捆美术书籍。爱人拿他这种“见书忘他”的痴性无可奈何,只好汲取教训,再不轻易托他捎钱购物了。
于志祥的藏书,多以美术专集为主,涉猎古今中外图书期刊。2009年由国务院参事室主管、中央文史研究馆主办的《中华书画家》出版发行已逾11个年头,每期于志祥都会通过邮局订阅,至今134期,他一期不落地收藏下来。
每年都跑北京去淘书
于志祥买书,最常去的就是北京,来回坐火车也方便。
一次,于志祥在北京美术馆参观展览时,被一幅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作品震撼了。瞬间,脑海中被“绝无仅有”4个字占据了。为了寻找这部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集,他又专程赶往北京。
退休后,他每年都会跑北京四五趟。几年前的一次在北京琉璃厂逛旧书摊时,被一个操着河南口音的小伙子的书摊吸引住了。一本本市场上鲜见的美术期刊书籍令他惊喜不已,最后竟选购了大大的一包。正当发愁提着这一大包书如何挤公共汽车时,小伙子说话了:“老先生,你怎么不发物流呢,咱们这个市场就有发往全国各地的物流。”
当时一听,于志祥有些蒙圈,什么是物流?给我拉丢了怎么办?
小伙子见于志祥有些迟疑,笑了:“老先生,您放一百个心吧,只要您留好地址电话,书肯定会安全到家!”尝到“甜头”的于志祥,一来二往,和这位河南小伙成了忘年交。
多年来,最难能可贵的是,于志祥从不卖书,即使在他最困难的时候。
于志祥先生说,自古圣人多藏书,中国书籍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和思想创造的珍贵文献,是华夏文明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书籍的传承,是中华文化与文明的传承,是每一位炎黄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藏书路上,他会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