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倩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沧州全面发起脱贫攻坚总攻行动,凝心聚力、团结奋斗,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今年的市“两会”,代表、委员们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积极建言献策。
“我们牢记宗旨、以人为本,坚决做到保障改善民生力度不降、投入不减,年初承诺的24项民心工程和12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市政老旧管网改造三年行动超额完成,47所幼儿园、23家便民生鲜超市建成投用,2万余名农村特殊贫困群体享受‘五服务’兜底保障,江水村村通在全省率先实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件件、一桩桩民生实事,得到代表、委员纷纷点赞。大家表示,把群众的“小事看大、远事看近、实事办好”,着力解决好群众在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方面存在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才成色更足、幸福感才更可持续、安全感才更有保障。
“老百姓生活的变化,最能说明民生实事办得好不好。现在我们村,道路都进行了硬化,村民打工不用进城,腰包也鼓了起来。”刘万敏代表建议,继续加大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打造文旅康养新高地及民宿农家乐品牌,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为“十四五”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体现。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代表、委员们把目光聚焦到如何补齐短板,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将深化“四医联动”改革,支持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重点抓好市传染病医院和市疾控中心项目,加快推进市人民医院迁建打造东部医学中心,以及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划转省中医学院直属医院工作。完善“市、县、乡、村”四级防控诊疗体系,加强综合公立医院医、防融合建设,持续提升各级疾控机构软硬件水平。王炳章委员对我市未来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充满信心。他建议,进一步从机构、人员、工作职能等方面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同时建立沧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数据库,整合大疫情网、实验室、监测网和流调等数据,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标准化治理,提高对应急指挥的科学化水平。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实施乡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加大农村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全市100所乡镇卫生院达到“十统一”标准化要求,打造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圈。杜维华委员倍感振奋,他说:“基层医疗服务是守护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加强乡村地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刻不容缓。”他建议,积极鼓励医学院毕业生到乡村就业,让更多人才、技术、医疗资源向乡村倾斜。加强城乡医护人员的交流培训,定期聘请专家到乡村地区指导工作,争取让乡村有好医、有良医。
就业,关乎百姓生计,关系发展大局。去年,我市就业规模稳步增长,城镇新增就业43.4万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连着千万家庭的幸福。”陈连才代表建议,全力确保就业形势稳定,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需要持续帮助企业降低用工成本,稳定就业岗位,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不断激发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潜力,拓宽就业空间。同时,不断强化分类帮扶、精细援助和跟踪服务,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我市始终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我市将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加强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深入实施教育资源拓展工程,深化与新鸥鹏、英华等民办教育集团合作,全面提升高中教育教学水平。加快泊头职院新校区建设,支持沧州师院申请硕士授权单位、沧州医专升为本科院校,引导河北农大渤海校区、河北水电学院与地方紧密融合发展。启动骨干教师领头雁工程,培养创新型专业教育人才。张玉仓代表建议,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在经费、项目建设上向薄弱学校倾斜,从硬件上缩小城乡中小学的办学差距。实行城乡教师轮换任教,以此进一步促进区域内学校之间师资力量达到优化提升、均衡配置。
民心所望,施政所向。让人民幸福,是最大的民生;让人民越来越幸福,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方向和不懈追求。“今年全市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树牢‘过紧日子’思想,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把更多财力用于民生事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