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09日
第06版:06

人间最美家味道

荣军疗养院里的老人贴福字

福利院的孩子们剪窗花

“猪倌”王爱昌

杜宝华和丈夫张建民

火车驶向远方,是为了追寻家的方向。

家,一个极普通的名词,但每每想起,都给人无限的温暖和力量。家,犹如一桌美味的佳肴,酸、甜、苦、辣、咸,融合成幸福的味道。

春节临近,无论你身在异乡奔忙,还是在困境中坚守,逆风前行,总有一盏灯火为你守候,那是人间最美的味道。

真情无言 精心守护病妻32年

“32年了,今年我终于能站起来了!”杜宝华高兴得无以言表,眼泪淌过了黑红的脸庞,身边的一簸箕红枣映得炕上也红红的。

今年74岁的杜宝华,有不幸,也有万幸。32年前的一次受伤,生活从此不能自理,她是不幸的;32年来,丈夫张建民不离不弃,用爱把磨难化作幸福,朴素的日子过得甜甜蜜蜜,她又是幸运的。

二人是1968年农历腊月二十六结的婚。就在夫妻二人满怀信心用辛勤的汗水发家致富的时候,一场突发其来的噩梦毁了她的后半生。1988年夏秋交替的一天,二人赶着小驴车去西洼玉米地里清理杂草野菜,路过村西一处有涵洞的颠簸路段时,杜宝华不慎重重摔到了车下,从此再也没站起来。

为了给妻子治病,张建民辗转黄骅、沧州、北京、天津等各大医院。妻子住院的100天里,他的体重从原来的65公斤瘦到了50公斤。遗憾的是妻子还是没能站起来。

杜宝华摔伤时,大儿子19岁、小儿子16岁,婆婆也因患脑栓塞不能下地。于是,张建民把老娘接到自己的土炕上,每天就睡在母亲和妻子中间,一边照顾妈妈,一边照顾妻子。

这些年来,张建民对瘫痪老伴不离不弃的照顾,早已深深感染、教育、带动了儿媳宋文燕、张仙荣和孙媳孟凡会。两个儿媳妇把婆母当成亲娘。下班回家先到婆婆屋里,争着抢着给老人洗衣做饭、端屎接尿、搓澡打扫卫生,逗婆母开心。

30年来,杜宝华没有被病魔缠身击倒,而是生活在了一个充满爱意的温暖怀抱里。这些年来,杜宝华病而不休,先后自学了十字绣、织毛衣,她已把10多幅十字绣和30多件新织毛衣送给了孩子们存念。张建民老当益壮,利用少有的业余时间,还在20多亩责任田里栽种了千余棵冬枣树,地里年年不荒芜,年年都有收入。

望着现在红光满面的杜宝华,我们祝福这个有爱的家庭,和和美美,幸福永远。

福利院 75个“孩子”同一个家

“我的生肖牛剪出来了!”9岁的丽丽得意洋洋地举起自己的剪纸作品,一旁的小朋友认真把弄着手中的剪刀。老师不时弯下腰,轻轻握住孩子们的手,一边剪一边耐心地给大家讲解十二生肖的故事。

扫房子、备新衣、做手工……在市儿童福利院,因为疫情封闭的大院内,75个“孩子”并不孤单,这里的“爸爸妈妈”们正在为春节忙活着。院子里,插满了孩子们喜爱的风车,绿植披上了中国结;长廊上,一串串红灯笼高高挂起;教室里的门上,孩子们都亲手贴了福字……在福利院大家庭里,到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

春节象征着团圆,对于福利院的孩子们,这里就是他们的家,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护理员、老师、社工、医护人员就是他们的亲人。

与往年不同,今年福利院里的老师和工作人员早早地就开始准备起了年货,每天24小时地陪伴在孩子们的身边。

“包饺子、做手工、做游戏,有时还放电影和动画片,孩子们每天的生活可充实了!”工作人员王亚柳说,这两天孩子们还在积极地为联欢会做准备。

“别看孩子们年纪小,身体有‘缺陷’,但一样有才华。吹葫芦丝、画画、跳舞……联欢会一定会很精彩。”

王亚柳说,福利院除了精心养护之外,平时在教育上也没少下功夫,教他们识字、画画、学习生活技能,特教老师还从动作、感知、语言、情绪等领域对孩子们进行康复训练。

今年5岁的小军是福利院新来的孩子,身体有残疾。为了让他尽快适应福利院里的生活,工作人员每天24小时轮流倒班照顾他。虽然口齿不清,但洋溢在他脸上的笑容就是最好的致谢。

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为大家准备好了新衣服。福利院共75 个“孩子”,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还不到两岁,每个人的型号尺寸,工作人员都已牢记在心。“虽然他们大多都说不清楚话,但是穿上新衣服也都特别高兴,有时候会朝你微笑、鼓掌。”王亚柳说。

食堂里早早就准备齐了年货,肉、菜、水果充足。

一盘盘香味四溢的菜肴,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一个个忙忙碌碌的身影,构成了福利院里最美的新春画卷。

敬老院 温馨大院幸福长

“养老院里像花园,绿荫假山和喷泉,葫芦石榴挂满园,美;体育设施花样多,专供老人来锻炼,强身健体有保障,健康;每周食谱变花样,烧饼果子加鸡蛋,中午丸子小炖肉,解馋;男的女的护理员,爱心细心皆占全,工作起来不怕难,不烦;大夫时时在身边,血压心率天天测,医养结合真方便,保健……”银鹤老年公寓活动室一隅,传来响亮的朗读声。这是宋阿姨牵头的节目又在排练了。他们练习的是老人的新作品——三句半《我们的幸福院》。

85岁的宋平安已经在银鹤老年公寓住了8年,虽满头白发,但依旧耳聪目明,且多才多艺。每年举办联欢会,她都要上台露两手。

按惯例,每年春节,宋阿姨都会被儿女接回家过年。今年受疫情影响,公寓里所有的老人和工作人员都留了下来,一起过年。

每天早上,6:30起床,7:30吃早饭,9:00排节目……入院8年,宋平安早就适应了公寓里规律的生活节奏。“我们有我们的生活。老人们聚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还能排个节目,在这里生活,挺高兴!”宋阿姨说。

春节前夕,银鹤老年公寓被工作人员装扮一新。火红的春联、喜庆的灯笼,整个院子被浓浓的年味笼罩,处处洋溢着喜气洋洋的节日氛围。为了让老人过一个幸福、祥和的春节,感受到家的温暖,老年公寓的工作人员早早就开始了布置。清洁环境,给老人理发、购置新衣,老年公寓提前10多天就开始做好了过年的准备。

“乡里的领导定期给我们送来消毒液和药品,米、面、油也备得充足。蔬菜、水果和肉,每天现吃现买,保证新鲜。而且,所有的工作人员今年都不回家,和老人们在一起过年。”银鹤老年公寓有190位老人,平时的衣食住行都是大事,可提起过节,负责人刘淑芳早已胸有成竹。

每年的新春联欢会,是敬老院里最隆重的事。工作人员和老人一起参与,唱歌、跳舞、朗诵,尽情展示着自己的才艺。“我们老年人要自己给自己提精神,积极面对生活,快乐是会相互传递的。”一位刘姓老人告诉记者。

荣军疗养院 一粥一饭温暖老兵

一个个红红火火的灯笼高挂枝头,一幅幅红底黑字的春联喜气洋洋,市荣军疗养院里处处洋溢着热闹祥和的过年气氛。

“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六,伙食得不重样地给老人们做。咱们还得再采购点。”这几天,市荣军疗养院院长董玉德有点忙,她正在厨房操作间,跟师傅们商量着春节的菜谱。院里有25位老人在此过年,为了能让他们高高兴兴地过春节,董玉德绞尽了脑汁。

“大伯,给您量量血压。”每天上午,医护人员都会为老人测量血压。

80岁的老人孙吉祥正在悠闲地看着电视,看到有医生进来,老人关掉电视笑呵呵地站起来和医生打招呼。老人的房间里,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人倍感温馨,一盆“鸿运当头”摆在明亮的窗台上,和旁边的窗花相得益彰。阳光照耀下,格外艳丽。

老人告诉记者:“这里和在家一样。疗养院的工作人员照顾得很细心,每天量一次血压,上下午测体温。饮食也搭配得合理,大家在这里过得很舒心。”

董玉德说,荣军疗养院里共有80位老人,最大的103岁,最小的也已经80多岁,大多都是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老兵。他们经常坐在一起,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谈论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

春节前夕,几位老人还力所能及地帮助工作人员挂灯笼、贴福字。

“即使他们年纪大了,也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一种军人的风范。照顾他们,关心他们,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每次听到老人们讲故事,工作人员都会油然而生崇敬感。

“年夜饭我们准备了八菜一汤。”除了让老人们吃好外,春节期间院里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除夕晚上联欢会、大年初一送红包,让老人们过一个祥和欢乐的春节。

为爱奋斗 从贫困户到“猪倌”

立春已过,天气依旧寒冷。海兴县高湾镇小黄村王爱昌的家里,他正严格按照程序给猪舍进行消毒。消毒、清理猪粪、喂食……春节需求量递增,王爱昌比平日更加认真。

若只看外表,没有人会把一身简单的衣服、一脸朴实笑容的王爱昌和年收入20多万元的养殖户联系起来;也没有人会相信,几年前这个家庭还是一个靠低保金维持生计的贫困家庭。

今年45岁的王爱昌有两个女儿,妻子嘴部先天残疾,父母已年近八旬。几年前,一家人仅靠几亩薄田维持生活,是小黄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为摆脱困境,王爱昌尝试外出打工,但都收入甚微。

穷则思变。为了增加收入,又能在家里照顾家人,2017年,听说县里有小额扶贫贷款的政策,得知消息的王爱昌第一时间到相关部门咨询,表明申请意愿,有了创业方向——养猪。不到一个月,5万元小额贷款就到位了。王爱昌随即在村外承包了2亩地,建猪舍、通水电,并搭了一个简易房子,开始了自己的“猪倌”生涯。然而,没有经验、不懂技术的他一开始便挨了当头一棒——母猪产仔第一期13头,最后只剩下了5头小猪,眼看就没有救了。

留下活着的小猪,才是继续生活下去的希望。王爱昌一边细心照顾小猪,一边学习技术,一年多下来,他不仅学会给猪治病,还积累了很多土办法。

在王爱昌的理念里,“苦干加实干”才是脱贫致富的法宝。

不懂就学,技多不压身。他努力克服文化水平低、经验不足等困难,勤学技术,对养猪这项本领算是入了门。然而,2018年生猪市场并不景气,精心照料的猪并没能够给他们带来效益,还让家里变得更加拮据。可王爱昌始终咬牙坚持着。

“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我必须得干,还得想法干好!”他说,最忙的时候一天睡不了4个小时。尤其是母猪产崽儿时,白天一刻不离人,晚上两个小时一醒,到猪舍里看一看情况。

“养殖并不难,靠的是耐性,还有卫生和防疫。生猪养出来后,就是市场为王。”说起养猪的艰辛,王爱昌感慨颇多。

2019年是生猪利好之年,王爱昌抓住机遇,靠自己的双手和扶贫政策的帮扶,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日子一天天地好起来。妻子除了照顾老人孩子,也抽空过来帮忙。虽然受苦受累,可夫妻二人始终充满希望。用王爱昌的话说,就是“日子有盼头”。

或许是受父母的影响,王爱昌的两个孩子从小就聪明懂事,大女儿凭借优异成绩考到了沧州一中,二女儿学习成绩也始终名列前茅,这让夫妻俩很是欣慰。

眼瞅着马上过年,王爱昌更加忙碌。除了照顾舍里的猪,还帮妻子准备年货,收拾房子、贴春联。他说,一年到头最温暖的时刻就是家人在一起吃个团圆饭。

新的一年,尝到养殖致富甜头的王爱昌越干越有劲儿。他打算扩大猪舍的规模,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

什么是幸福?

对于王爱昌来说,幸福就像家门上火红的“福”字一样,希望荡漾在他的脸上,他的心里。

策划/张徽贞 周红红

撰稿/齐斐斐 杨静然

2021-02-09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292.html 1 人间最美家味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