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10日
第02版:02

七旬老人刘世昌 挥毫送“福”

本报记者 张梓欣 本报通讯员 高 雨 孟 冬

“这是我刚写的春联‘千家万户有余粮,农夫手中无锄镰’,现在咱农民日子好过了,我这算是有感而发吧。”说这话的名叫刘世昌,今年70岁,是黄骅市滕庄子镇东道安村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十余年自学书法,为他的生活增添了“文化味儿”。

只有小学文凭的刘世昌写书法全凭爱好。2012年,村上举办了一次书画展,从那时开始,刘世昌便迷上了书法,他买来各种字帖学习,写正楷、隶书、颜体、草书……一开始都是临摹,喜欢什么就临什么。后来,刘世昌觉得自己写颜体、草书更得心应手,就专攻这种字体。“开始每写一个字不管是什么体儿,都不能偏离古人的那个方向。草书就是草书,隶书就是隶书,就是要坚持练,三天不写手就生了。”刘世昌一有时间就练习,舍不得买贵的宣纸,专买便宜的。日子久了,练得多了,就写出了自己的风格。这些作品大都是给孩子裱起来装饰屋子的,其中不乏一些参加书法展的作品。“村里、镇里、市里,还有渤海新区每年举办的书画展,我都参与。也不是为了得奖,就为向那些书法大家们请教、互相切磋,回来以后再继续练,效果更好。”刘世昌指着书桌上的几本获奖证书说。

每年春节,刘世昌必做的就是写春联,不仅给自己家写,街坊邻居也来要。“家里现在有16亩地,种点玉米、麦子。忙的时候我们老两口给地施肥、打药。现在是农闲,我也不闲着,每天到工地上打点零工。”尽管刘世昌的生活忙碌充实,但是每日练习书法仍是他雷打不动的必修课。他告诉记者,自己的身体好、精神好,得益于长久以来的书法练习,写书法可以让心静下来。沉浸其中,一站几个小时也不觉得累。每天出门前,刘世昌都要在书桌前练一会儿,如果不练的话,他感觉干活儿都没有劲儿。

刘世昌说,之所以能够把书法坚持下来,家人是他最坚实的后盾。这些年,老伴儿忙里忙外操持家务,这才让自己有大把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儿女们虽忙于工作,但也经常给他带些书籍,帮他装裱一些得意之作。如今,刘世昌的孙子放了学总爱蹭到爷爷跟前练上几笔,刘世昌耐心地教着小孙子,他希望自己对书法的这份热爱能够得到传承。

2021-02-10 本报记者 张梓欣 本报通讯员 高 雨 孟 冬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397.html 1 七旬老人刘世昌 挥毫送“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