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10日
第05版:05

年到 春意闹

楹联起、鲜花艳、灯笼摇、窗花红,年味儿渐浓,一起编织着人们辞旧迎新的美好祝愿。春节不仅是历史的、文化的,更是体验的、情感的。鼠年已悄然离去,牛年即将到来。人们在积极配合疫情防控需要下,花式准备迎接新春。

枣馒头 灌腊肠

传统年货备起来

年货买了吗?这年货,大抵说的是吃食。民以食为天,年以食为贵!

蒸笼柜打开,热气腾腾的馒头出锅,又大又白的纯碱枣馒头,依次排开,点上红点,在雾气缭绕中散发出阵阵甜香味……“这是您预订的50个馒头,拿好了!”伴随着一声声“拿好”,运河区富强小区门口馒头坊迎来了取货高峰。

馒头坊的店主来自山东乐陵,来沧州开馒头坊已经8年了。每年一进腊月,就有人预订过年吃的馒头,少则几十个,多则几百个,包上大枣再点上红点,满是喜庆的味道。

附近的菜市场里,刚提了馒头的人们顺便来买肉食。生肉区里,十几个肉摊生意红火,顾客们来回穿梭、各自挑选,摊主一边分割一边为顾客过秤,五花肉、前后腿肉、猪肘子、猪排骨、猪蹄……不同部位的肉类排列开来,琳琅满目。“平时一天卖50公斤就不错了,现在一天要卖差不多500公斤。”一位摊主说,过年人们习惯囤上些肉,做各种美味,过一个有“油水”的年。

穿过大半个城区,驱车近20公里,就为灌一次腊肠。新华区工农路农贸市场里的何老四腊味店里,一大早就排起了长队,不少人是慕名而来。小小的店铺,一串串腊肠挂满了架子,麻辣味、五香味、麻椒味……六七个调料桶,散发出浓浓的香味。

等到最后一位顾客取走腊肠,已是腊月二十七。何老四就要回四川老家了,面对前来加工腊肠的顾客,只能说声抱歉,他说,来年冬天再见。

白菜、苹果、橙子便宜了……御河新城商业街,多家超市的打折广告异常醒目,超市门口更是热闹,香油、宫面、扒鸡,各种礼品盒摆得满满当当,顾客精心挑选,店主忙碌不迭。

看看小区里回家的人们,车筐里载的,后备箱里装的,大箱子小兜子,各种年货,这才叫年味儿!

扫屋子 忆风俗

他乡欢喜亦故乡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八二九炸糕合碗子……49岁的山西人朱晓霞平生第一次在异乡沧州过年,忍不住将山西老家的风俗搬了过来。

朱晓霞和家人租住在一处平房里,丈夫和儿子开了家公司,她负责做饭看孩子。过了小年,朱晓霞就张罗扫房,虽说是租来的房子,但爱干净的她还是里里外外打扫了一遍,玻璃擦得锃亮。“过年就是过个心气,屋子干净了,自己住着也舒坦。”

搞完卫生,朱晓霞带着儿媳妇去逛菜市,买回了各种年货,仅肉类就花了500多元。眼看着腊月二十八了,按照老家的风俗,该做肉食了。小酥肉、红烧肉、粉蒸排骨、炸丸子……各种煎炸烹蒸,小小的房子里,蒸汽缭绕,香气扑鼻。

这么多的美食,自然有人分享。这不,朱晓霞早早就约了在沧州打工的外甥女一家,以及另外一个老乡一起过年。“不能回家过年,大家就凑一起过,高高兴兴,不觉得孤单。”朱晓霞说。

同样不回乡过年,刘海明的兰州拉面馆也在二十八这天闭店歇业了。往年都是腊月二十左右回家,今年响应国家号召就地过年。闭店后,一家人去澡堂子洗了澡,又一起去逛商场,买了新衣裳。为了能和老家的父母顺畅微信视频,刘海明特地买了台手提电脑,“妈妈年龄大了,眼神不太好,电脑屏幕大,看得清楚。”刘海明说,就地过年挺好的,只是有些担心老人。

忙碌了一年,选择他乡过年的人们,终于在年尾这几天放下了担子,轻轻松松地想吃喝玩乐的事儿。虽身处他乡,却也欢乐多多。

一人餐 年夜饭

心中有爱皆团圆

转眼到年底,说起过年,年夜饭是必不可少的。一家老小,欢聚一堂。大人凑一桌,推杯换盏,陶然尽兴。小孩围一起,追跑打闹,天真烂漫。此时,幸福就是一桌冒着热气的饭菜,甜蜜如春花在舌尖绽放。饭后散步,欣赏灯下风光,恰似“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美丽。

这是回忆起来都是幸福味道的盛会。而今年,在“就地过年、不聚集用餐”背景下,年夜饭如何吃,成为热点。

梁莉萍原本打算回老家过年。因为疫情,取消了计划。“在家里和孩子们聚聚就行了。”说起年夜饭,梁莉萍又打开了话匣子:“其实也没有特别准备。现在不像从前,年夜饭的重点不是吃什么,而是团圆。”健康,有意义,还不能铺张浪费。本着这些原则,梁莉萍根据家里每个人的口味、饭量,准备私人定制年夜饭。

而刘子琪则在饭店预订了年夜饭外卖。“也想自己做,怎奈厨艺不佳。今年是第一次不回家过年,约好了和朋友一起。谁也不精通厨艺,只能交给专业厨师了。”刘子琪说,“饭菜丰盛些,家人看了也会放心。”

外卖平台上,关于“年夜饭”的搜索量大增。餐饮商家也铆足了劲儿,有平台推出“春节不打烊,啥都送到家”服务,各大商超推出各种食品礼盒……不管是一人食,还是家庭套餐,成品、半成品,不同人群、不同需要,几乎都能满足。

线上线下的火热,更是证明了年夜饭的重要。不管身在何方,有爱的地方即是家。年夜饭,吃的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心意。

春联红 鲜花艳

甜甜蜜蜜喜迎春

街头,流光飞舞,夜色阑珊;家中,春联、窗花都已准备妥当;扫屋子、备年货……窗花贴上了,鲜花摆好了,等年三十把春联一贴,就完美了。

春节近,年味儿浓。家家户户忙起来。市民刘文澜上周末才完成家庭大扫除:“不管多忙,全家人一起打扫屋子的环节都不能省。”今年,除了传统的打扫,消毒成为重点。

房子打扫干净,贴窗花,摆鲜花。富贵竹摆在电视墙两旁、蝴蝶兰和百合插进花瓶……春意浓浓温馨满目。

绿植、鲜花,是节日里不可缺少的浪漫因子。各大花卉市场和鲜花店,又忙碌起来。到店选购,网上挑选,还有不少年轻人预订节日鲜花。一时之间,鲜花闹春,喜庆中的浪漫扑面而来。

商场里、路边摊,火红的春联、福牛娃迅速升温。李欣铭上个月搬进了新家,妈妈专门打电话嘱咐,一定要买春联贴在大门上。上周末,她来到离家不远的光荣路选春联。

还未走近,耀眼的火红已充盈视线。各式各样的春联,或挂起来,或铺地上,风一吹,簌簌作响。人们站着、半蹲着,选文字、挑图案,在你来我往的讨价还价中,一笔笔生意成交。吉祥牛娃很抢眼,有小孩拿起不撒手,家长也乐意买回家。

“又是几百单,得加班制作了。”这几天,手工甜品微商订单爆涨,送货都增加了次数。“马卡龙两盒、能量曲奇一盒、牛舌饼6盒、太妃糖6袋、雪花酥6袋……”市民姜子曦晒着自己的甜蜜账单,“过年嘛,饭后甜品可不能少。”

“红火、浪漫、甜蜜,集齐这些,基本满足了我们家各个年龄段的喜好。”姜子曦说。

清新妆 短视频

支起手机拜大年

拜年,是我们国家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礼仪形式。

说起拜年,李文娟想起小时候。大年初一,天还黑着,一家人早已穿戴整齐。大人煮饺子,小孩跑到屋外,听四处响起的鞭炮声,依此来猜测又是谁家煮饺子了。天刚蒙蒙亮,已经有亲戚赶过来拜年。“拜年几乎得走遍整个村子。”李文娟说。

来到城市,每逢春节,大街小巷车水马龙,人们着新衣,或提着大包小包的礼品,或约上家人出游、聚餐,喜气洋洋地拜年。

不过,今年李文娟一家不打算回老家了。一周前,已经把精心准备的过年健康大礼包,给父母、公婆快递回家。“一过腊八,我们一家每天拍摄小视频,记录生活点滴,给爸妈发过去。他们看得可开心了,也学着拍摄,发给我们看。”李文娟说。

语音、视频,聊天、拜年。网络的发展,打破了地域对人们沟通的限制。网络拜年,成为身在他乡人的首选方式。这不,在广东读研的阿水,今年不回沧州过年了。这几天在研究拜年妆。“视频拜年,好多亲朋要在网上见面,灰头土脸的,他们肯定会觉得我心情不好。过年了,咱必须得支棱起来。”阿水说。拜年妆,一时成为热门话题,登上热搜榜。

李明早早就买了大年初一的电影票,打算一家五口看完电影,回家聚餐。“这样过年,虽然简单,但父母很开心。”李明说。

寄礼品、发红包、拍视频、看电影……不管在身边,还是在他乡,每个人都精神饱满地准备着、选择着自己的拜年方式。

2021-02-10 年到 春意闹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423.html 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