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沧雅小古文”团队,利用微信平台云上漫谈沧州牛事。通过他们的传播,这些2000年来发生在沧州大地上与牛有关的真实故事,为更多的人所了解。这些故事本身蕴涵的朴素哲理,让人们觉得有趣的同时,也引人思考和回味。
年轻团队炮制古文大餐
“沧雅小古文”团队共6人,是一个年轻的文创团队:负责人沧州学者孙建,“70后”;吴树强、张殊楠,“80后”;高媛,“90后”;李翰元、张云林,“00后”。他们共同合作,以轻松幽默、图文并茂的形式每天解读一篇小古文,在微信公众号“芦家园村史馆”发布,用自己的形式,让原本活在文言文中的沧州小故事,变得生动起来。
春节前夕,他们商量过年期间出什么内容。“2021年是牛年,我们能不能讲讲沧州的牛故事?”有人提议。大家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关键是沧州是否有那么多的牛故事。孙建翻县志、查资料,还真找到了一些。于是,他们分工合作,孙建负责选文和最终审核,高媛负责注释,吴树强负责译文,张殊楠负责制作,李翰元、张云林负责插图制作,云上讲起了牛故事。
为了增加整组故事的艺术性,他们还邀请青年漫画家潘仲田加入进来,为每篇小古文配上生动的漫画插图。
腊月二十七,他们开始推出《牛年说牛》系列小古文,每天一篇,一直陪伴大家到正月初七。第一期推出的《纪晓岚赎牛》,就饶有趣味,一下子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沧州的牛故事真不少
纪晓岚赎牛的故事,发生在纪晓岚编纂《四库全书》期间。乾隆四十年5月的一天夜里,翰林院门前忽然来了母子两头牛。第二天一早,宰牛人寻来,想把牛带走。这时,母牛正给牛犊喂奶,人们见了,于心不忍。有人想凑钱把牛买下来,有人表示反对。纪晓岚来了。他解下身上的玉佩交给随从,让他照价付给宰牛的。牛得以存活,被送到愍忠寺放生。
那个叶公留犊的故事,和一位好官有关。明洪武年间,山西人叶好文担任交河县令,治理能力首屈一指。后来,他升任定州知州。来交河时,他坐的是辆牛车,后来牛生了小牛。离任时,他把牛犊留给了沧州百姓。
还有一则刘叟骂牛的故事,表面上看是刘叟骂牛,其实是在骂人救牛。故事发生在清代雍正初年的李家洼。有个老汉去世了,留下一头老牛。老汉儿子打算卖给宰牛的。老牛仿佛心有灵犀,跑到老汉坟前一趴,任老汉儿子如何牵拽鞭打,都不走。一个姓刘的老爷子走上前,用拐杖打了下牛说:“那老汉掉到河里,关你什么事?让他随波沉了,给鱼呀鳖呀当食,难道不是积大德?你非要多管闲事,救他上岸,让他儿子伺候了那么多年,病了请大夫吃药,死了买棺材收敛,还得年年祭扫,你罪过大了,就该去死,叫什么叫?”老汉的儿子这才知道原来这头牛曾救过父亲的命!赶紧牵回去了。
牛故事穿越历史值得回味
这些故事,最早的发生在汉代,是渤海郡太守龚遂卖剑买牛的故事,最晚也是清朝的。在2000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些关于牛的故事,并不起眼,放在一起,却也引人思考。
中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牛,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沧州位处华北平原,东临渤海,在农耕与盐业之间,沧州人理所当然地选择了后者。卖剑买牛的故事,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汉代沧州的风土人情。如果不是龚遂加以引导,在农耕文明方面,沧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牛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勤劳、奋进、奉献、力量的象征。这些沧州人与牛的故事,或温煦,或感人,或情义无价,或政声留芳,都值得我们好好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