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杰 本报通讯员 李重远
子夜,黄骅港大风骤起,气温急剧下降。王宏穿上棉衣,紧跑几步,跟上赶往铁路线上的队伍。
51岁的王宏是邯黄铁路渤海西工务工区的工长。今年,他让年轻的同事回家过年,自己和几个年长的工友留守看护线路。越是风寒降温,王宏和其他护路工人们就越要赶往铁道线,进行巡视检查,加固补强线路。当天,随着太阳渐渐升起、大风平息,维护巡视作业告一段落,王宏和工友们已经饿了。工区的食堂有饺子,有鱼有肉,但远离工区的工地上,包子和矿泉水是家常便饭,餐风露宿、因陋就简,线路工人们早已习以为常。
千里铁道线,线路是基础。而一提起线路维修工,往往被认为是傻大笨粗的工种。其实恰恰相反,对于高度集中的铁路运输系统而言,线路维护和保养最需要精雕细刻、精益求精。平时,王宏和工友们平均每天要步行15公里多,检查10万个扣件,丈量两万余根轨枕,披星戴月,风雨无阻,每年徒步行走的路程达5200多公里,相当于从南到北穿越中国。他们春整治、夏防汛、秋鉴定、冬抗寒,只要火车车轮转动,他们就得精心养护线路桥梁的每一个处所,个中酸甜苦辣,旁人很难体会。
王宏所在的工区,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港城,这个工区犹如一座孤岛,伫立在铁道边,偏远、孤单、荒凉。对于生活工作在这里的护路工人们来说,疾驰而过的列车是他们眼中唯一流动的风景。休息时,王宏喜欢与远在内蒙古的老伴儿视频,以解千里思乡情。
人生是一粒种,落地就会生根。对王宏来说,心之所系即是家乡。
王宏外号叫黑包公,他对待工作近乎苛刻,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小到一个扣件、一枚螺丝、一条焊缝,大到线路标高、大平方向、几何尺寸,他都要亲自检查、亲自测量。他心里装着显微镜,手里拿着标准尺,要求设备达标一点不能差。王宏总讲,干铁路,就得有铁心肠,谁对得起工作就是对得起自己。
邯黄铁路运输设备众多、职工队伍年轻,作为工长,对于那些与自己孩子年龄相仿的新职工,王宏总是想把所有的本事都掏出来教给他们。他说:“干什么工作都要凭本事吃饭,有本事端起这个饭碗心里才踏实。”工区上没有娱乐设施,职工歇班无处可去,学习就成了唯一的休闲方式。为了带好队伍、凝聚人心,王宏利用晚上时间把职工聚集起来,讲课培训,短时间内就带出了一批业务骨干。这些骨干分布在了沿线线路上,犹如一颗颗道钉,牢牢锚固着铁路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