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门容易出门难”,是不少企业面临的痛点。
企业优胜劣汰,有进有出,本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近年来,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公司注册办理越来越方便,但企业“退出难”问题却一直存在。
创业者注册公司只需要几天时间,但要完成企业注销,则可能需要花费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因为这一难题,甚至还催生了企业注销代办产业。
但只有张弛有度,吐旧纳新,才能促进市场主体正常的“新陈代谢”,才利于净化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既能快速准入又可便捷退出,破解“退出难”成为企业的重要诉求。
如今,这一诉求得到回应。
在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加快完善应破产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退出配套政策,解决退出难问题”,并提出了3方面具体举措。
只有让企业该“退”快“退”,破解企业“退出难”,才能真正将“放活”与“管好”相统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让企业“退出”不再难,不光要在数量上做“减法”,更要在质量上做“加法”。
破解企业“退出难”,绝不能简单粗暴,除了制度保障,也需要政策激励。要在合理保护各方利益的基础上,为市场主体的主动退出创造宽松的条件,还要通过对退出企业转型发展的引导支持,减轻退出企业的“阵痛”,保护各方面的转型积极性。如此才能最大限度激发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市场主体投身创新创业。
作为退出市场主体资格的最后一步,企业注销程序确有必要更加严格。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由于公司管理不规范,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存在公司财务账目不全、数据混乱等现象。毕竟,企业在经营期间,形成了大量法律关系,牵涉到众多利益主体。企业注销前,需要对企业的债务、员工工资、社保、税款等进行彻底了结,排除隐患。
另一方面,企业注销涉及市场监管、税务、商务、人社、海关等部门,需要多部门对注销企业进行综合风险评估。如果部门之间在业务协同、信息共享上存在不足,也会导致申请材料多、流程复杂,在一定程度上拖慢注销进程。
企业退出难,不仅导致部分企业不能及时转身,影响市场主体干事创业的信心,同时,一些企业僵而不死,还会挤占宝贵的市场资源,降低市场主体活力。从这个角度来说,破解企业退出难,也是优化市场要素配置、提升营商环境的题中之意。
畅通市场主体“退路”,才能拓宽经济发展“活路”。